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三十八章钩镰

insins

在八旗军出兵锦州的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豪格、代善、岳托、阿济格、多尔衮、阿敏、莽古尔泰8人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正蓝旗的旗主。因为已故太祖努尔哈赤的刻意打压,三贝勒莽古尔泰下辖的正蓝旗一直是最穷的一旗,其旗下的女真族骑士普遍缺乏防御火器的棉甲,因为缺铁缺工匠,很多战马没有钉马掌,士兵铁盔的数量也不足。

早在1626年深秋,皇太极登上汗位后不久,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从其余七旗中左抽右调地弄来了2万人的汉族人口,塞到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皆因,当初为了换取莽古尔泰对其争夺汗位的支持,皇太极曾对莽古尔泰许下过增加其财产的承诺。

在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大明帝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是汉族眼里主要的财产载体;另一方面,大金汗国的国情却是“地多人少”,人口却成了女真贵族眼中比土地值钱的财产。

所以,皇太极在登基伊始把其他七旗的汉族人口左抽右调地塞到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实际上是为了增加莽古尔泰的财产,履行对其登基前所许下的承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皇太极登基的头一年,大金汗国爆发了十年一遇的大饥荒。

“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

——《清实录》

从七旗中抽调到正蓝旗的汉人,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相对精壮的劳动力都被其余的七旗旗主视为宝贵的财产而留在了自己的旗内。一场大饥荒下来,当初抽调到正蓝旗的老弱病残死了一大半。皆因,他们身子弱,挨不到阿济格、李永芳、佟盛年等人把朝鲜国内的粮食运回大金汗国;正蓝旗的旗主莽古尔泰亦没有余粮赈济他们。

刚刚富起来的莽古尔泰“一夜回到解放前”,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随着库尔缠、杜度、纳穆泰、李国翰、尼堪、姜弘立等人把金兵根据《江华盟约》所获得的粮饷、辎重、礼物带回沈阳城,皇太极在国内发布了针对锦州城的战争总动员。大军出征前,皇太极对心情郁闷的三贝勒莽古尔泰说:

“此次出征,你的正蓝旗承担辅助性工作即可我了解你的心情与难处,但在天灾面前,财物(人口)损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的儿子迈达礼、萨哈良2人已经被我任命为‘贝勒’了,望三贝勒督促2人在战场上好好表现!”

“莽古尔泰谢过大汗!”三贝勒回应新任大汗。

原来,莽古尔泰总共生了九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迈达礼、次子文顾、三子萨哈良、四子萨标额、五子额弼纶、六子费杨古泰、七子萨哈纳、八子阿克塔玛、九子舒松。其中,次子文顾、八子阿克塔玛2人夭折,所以,莽古尔泰实际上有七个儿子。

在七个幸存下来的儿子当中,属于莽古尔泰的正室哈达纳喇氏所生的所生的儿子,总共有4人,他们分别是长子迈达礼、三子萨哈良、五子额弼纶、六子费杨古泰。而此次出征锦州,已经成年的4个由哈达纳喇氏所生之儿子,全部跟随其父莽古尔泰出征——24岁的迈达礼、21岁的萨哈良、18岁的额弼纶、17岁的费杨古泰(明代以16周岁为成年人)。前俩人刚被皇太极封为贝勒,后俩人跃跃欲试。

针对明军在笊篱山用绊马钉布置陷阱,迈达礼、萨哈良、额弼纶、费杨古泰4人为首的正蓝旗女真族骑士选择下马步战,满桂、尤世禄2人在笊篱山外围布置的绊马钉在晨光中失去了拱卫笊篱山的作用。

嗖!嗖!嗖!嗖!嗖!嗖!嗖!嗖

明军的守山部队采用密集的“弓箭雨”狙击不断逼近笊篱山的正蓝旗金兵;另一方面,数以千计的正蓝旗的汉军“马前卒”手持体积庞大的木质箭盾,冒着明军的凌厉箭矢,勇敢地发起仰攻。在付出了几百人的伤亡代价后,攻山的金兵终于冲至了明军的阵前,双方将士的彼此面容轮廓,已清晰可见。

铅!铅!铅!铅!铅!铅!铅!铅

在尤世禄的带领下,明军的弓箭手纷纷收起了弓弦,果断地拔出了“雁翎刀”,随后迅速地后撤至“钩镰枪阵”之后。

原来,在“三顺王”归顺皇太极之前,所有隶属于八旗军的汉军部队,都没有自成一军的独立编制,他们被统称为“汉军八旗”。汉军八旗属于各旗的内设军事单位,具体包括正黄旗汉军、镶黄旗汉军、正红旗汉军、镶红旗汉军、正白旗汉军、镶白旗汉军、正蓝旗汉军、镶蓝旗汉军。在残酷的战斗中,汉军八旗充当流血最多的“马前卒”;在非战斗时间,汉军八旗从事各种脏、累、苦活,如留守值夜、屯驻开垦、警戒放哨、看守战俘

“汉军八旗”仿照“女真八旗”的官制,设有相应的汉人长官。在汉人长官中,有的属于像“沈阳第一剑”李国翰那样的、具有爵位之自由人,有的是身份上相对没有那么贫贱的“包衣奴”。至于普通的汉人士兵,在法律上都属于八大旗主的“私人财产”。

对于因中箭而倒在笊篱山的“马前卒”,远处观战的三贝勒莽古尔泰以及其四个带队攻山的儿子或许会为“财产”减少而心痛,但绝不会为“马前卒”的死而伤心落泪。在他们的眼里,死了一名旗下的汉人士兵跟死了一匹马、一头牛,没有太大的区别。

“杀——杀——杀——”

面对金兵的攻山闯阵,蒙古人满桂手下的“宣府军”摆出了近万根“钩镰枪”于阵前,锋利的枪头在笊篱山上反射出了红红旭日的美丽光芒,而钩镰枪的上的“钩镰”则是钩砍战马马腿的利器。北上援军的统帅满桂对“钩镰枪阵”之威力很有信心,他曾在宣府(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用该枪阵大破入宣抢劫的蒙古骑兵队。满桂认为,用“钩镰枪阵”对付已经下马步战的正蓝旗金兵,绰绰有余。

然而,“宣府军”的钩镰枪手们却在接战之初败下阵来,伤亡惨重。

推荐:stylereenda{font-sizepxlor6dd4padding0px}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