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芳要办幼儿园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全村,村子里十好几个学龄前儿童的家长纷纷跑来打听收费问题。
阿芳耐心地跟大家解释,收费不高,地点就在龙龙家这个大院子,吃饭由她来做,目前是她一个人照料这些小孩子,如果人数多的话,她会请人来帮忙。
她打算教小孩子们一周学会一首儿歌,还有画画,舞蹈,简单的认字,数数,讲故事,学一些生活常识,还教英文歌呢!磁带都准备好了,还有一台电视机,一架电子琴。
午餐也是花样翻新,不是像村民这样随便糊弄一下就算了,鸡鸭肉每天换着来,还有清蒸鱼呢,新村这些北方人可没有清蒸过鱼,人家海边的人会做这些海鲜河鲜,佩服!
这个女孩脑子真是好用!能干!解决了村里的一个大问题!
邻居们感动了,不再说三道四,之前对阿芳的疑虑都消失了。离家打工之前,年轻人把孩子都托付给了龙龙和阿芳。
阿芳的幼儿园开办得非常顺利。隔壁村的小孩子也来了好几个,开学的日期定在正月十六。
阿芳充满歉意地跟龙龙妈说:“阿姨,就是苦了你了,这些小孩子很吵,你和叔叔恐怕受不了,要不,我去租个院子来带这些孩子?”
“不用不用,我不怕吵,白天我们去果园干活也听不见,晚上这些小孩子都回家啦,也吵不到我们。再说,你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也好给你搭把手。”
龙龙妈心里甜得像吃了蜜。这么能干的儿媳妇,还能这么爱这个小村,愿意在这里扎根,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啊!这是祖上积了德了呀!
龙龙妈今年给神仙和祖先上香的时候特别虔诚,要是没有他们的联合保佑,咱家哪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和福气呢!
老队长听说了这个事,高兴坏了,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他心头一块病,苦于没有人年轻人愿意去做,他急也没办法。
他跑到龙龙家和这小两口仔细讨论这个事情,看看他能做些什么,这是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这女孩儿是菩萨送给新村的一个大礼!一定得让年轻人干得顺心,顺利!
“招生的事要不要帮忙?要不要我去附近几个村子跑一跑?”老队长也想说陕西话,想了想又改回了河南腔。
“谢谢老队长!”阿芳非常有礼貌,“现在已经有二十来个小朋友了,我们还没有太多经验,先摸索着干,等有经验了再扩大规模。”阿芳非常自信,对目前的状况非常满意。
听到小姑娘思维这么清晰,做事这么有条理,崇文对这两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曾经,他以为人的智慧是随着经验和磨炼慢慢增长的,年轻人就应该跟在长辈后面,耐心积累,沉淀,到了一定年龄才可以出去做事,才能慢慢有所作为。
可是眼前这两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彻底打破了他脑子里的陈规旧律,他没想到见过世面的这年轻人能有这样的作为。
他们没有太多磨历,没有太多社会经验,还算不上有智慧,可是他们眼光独到,思想敏锐,能看到机遇。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奋斗方向,了不起!
后生可畏啊!崇文决定,做好这两个年轻人的助手,帮他们成就事业!
有阿芳为大家解决了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村民们被解放出来了,可以专心干活了,打工的安心打工,打理果园的用心管理果园。
外省人能爱上小村,这让崇文非常振奋。他更有动力去抓果园发展了。年轻人的活力也注入了老村长体内。
撸起袖子,大干特干!
崇文引进了更多水果的品种,因为他发现市场上数量少的水果能卖好价钱,所以品种不怕多,只要好吃,可以放心大胆地增加新品种水果。
新品种包括新品种的苹果,和新品种的梨,又种了一点杏,石榴就不用试种了,这个水果已经是紧挨着省城的临城县的著名招牌水果,咱就不去碰了。
在县农业技术站的老朋友又推荐给崇文一个桃子的品种,和水蜜桃的最大区别是硬度适合长途运输,甜度高,并且高产,易管理。
这个品种一经推出就大受村民们的欢迎,有一多半村民都把水蜜桃改成了这个品种,利用嫁接技术,果树第二年就能挂果,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表面繁荣顺利的新村又有一个麻烦在崇文脑子里显现,那就是人口老龄化。他看到了年轻人出去打工是个趋势,这也是大哥曾经跟他说过的城市化进程。
在不久的将来,等到年轻人全都外出的话,中年人和老年人将如何胜任这些繁重而低效的农活呢?得提前做准备,到那时再想办法肯定是来不及了。
在农技站站长来镇上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时候,崇文和站长谈过这个问题。这问题农技站早已经在关注了。
站长给了他一些减轻劳动量的办法,从使用新的农用工具开始。
农技站引进了一种非常矮的农用电动车,底盘很低,车身窄,长,最大高度是人坐在驾驶位的时候,也只有一米一。
这种车很巧妙地避开了树枝的刮擦。保护了树木也保护了人,省力的同时还为果农们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非常适合在果园里使用,并且操作简便,安全,价格不高。
这种农用车代替了果农们的两条腿和传统的架子车,大大减轻了果农们的体力和时间的消耗,崇文毫不犹豫,第一个买了回去。
再也不担心树枝树叶在脸上胳膊上划来划去,再也不担心会把花和果子碰落。
再也不用靠两条腿在果园里钻来钻去;不用一笼一笼地往返几百次往地头跑着送果子;不用一袋一袋地往返几百次往地里送化肥;还有几百上千次地一堆一堆地往外拖树枝。
围观的村民们对这种电动车大为赞赏,纷纷跑去县城购买。
工作量一下子减轻了很多。
在这个时候,村民们家家也都有了一些积蓄。草房子已经成为历史,村子清一色整整齐齐的楼板平房,阔绰的农家还盖了两层楼房。
果农们的日子更甜美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村里的小伙子根本不用为娶媳妇发愁,周围村里的女孩子们都愿意嫁来新村,因为新村的小伙子有技术,有头脑。
就连因幼年生病留下残疾的小伙子也娶到了媳妇。
劳苦无功的日子总算过去了,生活顺顺利利,进入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