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睦说着话,起身迈步走到蔡琰日常写字用的案几后面跪坐下来,伸手提起一只毛笔,又在砚台之中饱绽浓墨,旋即在一张洁白的蔡候纸上工工整整地书写起来。
蔡琰这时也走到蔡睦的身侧,屈身蹲在案几旁,凝视着蔡睦笔下写出来的字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蔡睦写完之后,看着蔡琰笑道:“琰儿,你觉得这首诗如何?”
蔡琰双目亮晶晶地凝视着纸上的字迹,口中又吟诵了一遍,才道:“确实如大兄所言,这二十字写尽了百姓的苦乐辛酸,此人确实是才华出众,却不知甄家为何要让其从事商贾之事,真是埋没了人才。”
“此人不但诗才了得,见识也是一流,我们一路行来,发现他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琰儿,不瞒你说,他还曾对我预言,董卓进京之后,定会征辟叔父大人赴朝为官。”
蔡琰笑道:“这算什么预言,我父亲声名远播,董将军只要是想重用人才,征辟父亲便是顺理成章。”
“琰儿,可甄兄又说,一旦叔父答应征辟入朝为官,日后必将性命难保。”
“啊!他为何要这么说?”蔡琰吃惊地瞪大眼睛望着蔡睦。
蔡睦压低声音道:“因为他说董卓是个奸贼,他入朝之后必将大权独揽,欺君罔上。”
“不会吧,我可听说董将军在西凉素有名望,他又怎会做出这样大逆不道之事?”
“但愿甄兄的判断是错的,否则叔父可就有大麻烦了。”
蔡琰嘴里不说,心里也开始为自己的父亲担忧起来。
蔡睦见状,又后悔自己不该在蔡琰面临丧夫之痛后,还给她增加新的困扰。
为了岔开蔡琰的思绪,蔡睦又将王桀的那首七哀诗默写了出来,和蔡琰一起品评起这首诗来。
…
卫府的客厅之中,家主卫觊正陪着郭潇和王桀二人喝茶闲聊。
卫觊显然对王桀这个清高的小屁孩不太感兴趣,他心里对郭潇到时挺好奇的。
蔡睦与他多有接触,他自然了解蔡睦的禀性,如果郭潇只是一名普通的商贾,以蔡睦那般稳重的性子,他是绝不会将人领来卫府的,以此可见,郭潇定然有些特别之处。
闲聊了几句之后,卫觊向郭潇问道:“甄君既然是前往长安行商,不知贩卖的是些什么货物?”
“不过是一些绸缎、绢帛之类的货物,根本不值一提,到是让卫兄见笑了。”
卫觊闻言笑了笑,这些货物,在他的眼里,确实是不值一提。
“如今长安那边乱的很,我劝甄君还是不要再往西走了,以免会遇到一些不测之事。”
郭潇故作为难地道:“不瞒卫兄,我出来前曾许下诺言,要替家族开辟一条西行的商路,若是就此回转,恐惹人耻笑。”
王桀在一旁忍不住劝道:“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甄兄又何必计较一些流言蜚语。”
卫觊赞同地道:“甄君可在这马邑城里先设立一家商铺,待到西北安定之后,再向西发展,也未必迟晚。”
郭潇忙道:“多谢卫兄指点,我会仔细考虑此事的。”
卫觊又道:“如果甄君决定在马邑落脚,有事可来卫府找我。”
郭潇心知这是卫觊在许诺可以出面帮助自己,他忙起身向卫觊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