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四章、夫错杜若列传

杜若慌了,她并不知晓江望舒在江城以一敌五的战绩,否则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夫错去迎战江望舒。

夫错一把抓住追星,他的手掌被割破,但他不知疼痛,甚至一肘砸向江望舒腰腹。

夫错蛮力无双,这一肘把江望舒砸翻在地,他双手持霸王长戟想要一枪洞穿江望舒,江望舒狼狈地翻滚避开,顺势一剑劈砍在夫错小腿。

江望舒太狼狈了,江珏印象中江望舒从没如此狼狈过,他口吐血沫,他头发散落,他虚弱不已。

“江侯,你大可以认输,只要答应离开南蛮。”杜若心软了,她以前叫小茶,是江侯的婢女,甚至甚至她对江望舒有着更多一些的感情,日覃杜若死后小茶想要填补江望舒心头的空缺,只是江望舒只顾着沽酒买醉。

后来江望舒在巴山挖出一个湖,湖名杜若,小茶又自作主张地改名为杜若。

从此世上没有小茶,只有杜若。

可惜江望舒深爱的杜若是日覃杜若,不是杜若。

有人想要杀人灭口,杜若只好逃出枳国,她在荆州遇见了夫错,那时候夫错还不是武圣,她险些被夫错当作一只兔子或是鹿子射杀。

语言不通,两人交流全靠着比划,杜若看着夫错笨拙地煎药,笨拙地给自己喂药,整颗心都被融化了。

在那个不大不小的山中屋子里,两人结为夫妻,杜若以为夫错就是山中一个寻常猎户。

朝为山中郎,暮登楚王堂。

江望舒拄剑半跪在地,他很果决地摇摇头,既然答应了要替季衍青平定南蛮,哪有出尔反尔的意思?承次一诺,必守一生。

江望舒提剑再起,夫错执戟而出,剑戟之争还没有落下,两人再一起纠缠在一起。

夫错和江望舒乌江赌战,一记天雷劈中两人,夫错半死不活,又被推下悬崖,几乎连最后一丝生机也消散。杜若没敢将夫错带回侯川军队。

侯川是百越人,他带来的十万大军半数是百越人,余下半数才是楚人。

杜若安排了两个亲信侍奉夫错,夫错没死,这是一个秘密,一个连侯川都不知情的秘密。

彩屏平原一战过后侯川军队大半是楚人,杜若蛰伏了许久,终于等到这个机会,所以愿意卖江望舒一个人情,即便江望舒不来,侯川也得死。

她叫杜若,是夫错的妻子,论是委身被黎戈侵犯还是跟随侯川这两年都是无奈之举。她不是小茶,也不是日覃杜若的替代品。

江望舒和夫错高下难分,都是以伤换伤,季衍青舍不得江望舒受伤,杜若也怜惜夫错。于是南蛮勇士与荆楚雄兵再度交战,楚军落败,彻底退出彩屏平原,沿着彩屏山往东退到彩屏河。

楚军无路可退,彩屏河拦住了他们的退路。

彩屏河水浅,且冷,还宽。

“大风起兮。”三千还算健全荆楚雄兵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冲向敌人。

“将军涉河。”一名身负重伤的楚将跳到彩屏河。

“将军涉河。”数百身负重伤的荆楚雄兵跳到彩屏河。

一座人形浮桥截断彩屏河水,比起宋将韩泽投尸截江的战绩弱了?

“杜若与夫君拜谢诸位。”杜若牵着夫错跪下,一连磕了三个头。

三千荆楚雄兵尽力了,他们在无尽的南蛮勇士面前抵挡了太久。

杜若拉着夫错踏着还未死去的荆楚雄兵的身体渡河。

到底是怎样的兵才能做到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在冰冷彻骨的彩屏河里架起人型浮桥,又是怎样的将才能值得麾下的兵愿意用血肉之躯架起人型浮桥?

南蛮夫人季衍青没有打算放过夫错和杜若,南蛮勇士涉过彩屏河,继续追逐两人。

夫错受了很重的伤,他跌倒在地,杜若努力搀扶他,被夫错蛮横推开。

夫错竭力住着霸王长戟站起来,遗世独立,犹如神祇。

杜若拦腰抱住夫错,她梨花带雨,花容失色。曾经同床共枕,她如何不知晓夫错的心思?曾说同棺共椁,她又如何舍得抛下夫错苟活?

生当同床共枕,死亦同棺共椁。这是夫错给杜若说的唯一一句情话。

夫错紧紧抱住杜若,抚摸着杜若的发丝。昔日荆楚霸王,如今形如野兽,他只剩一抹温柔,尽数给了杜若。

“姐姐,我会把你和夫将军合葬的。”季衍青率军包围住两人,她没有急着动手,再心狠手辣也不是铁石心肠。

“不需要你怜悯,更不需要施舍。”杜若扬起手中佩剑,夫错持戟横挡在她身前。

“杀了他们。”季衍青别过脸,她不忍心见到这一幕,战争总是无情的。

数十南蛮勇士一拥而上,夫错握戟上前,他面对数十敌人,把后背交付给杜若,就像他曾经说过要替杜若遮风挡雨一样。

杜若提剑背对夫错,她能感受到这个男人带给她的安全感,同床而眠,同案而食,同棺而眠。

夫错已经是强弩之末,他还是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数十南蛮精锐勇士尽数倒在他身前。

第二拨南蛮精锐勇士再度上前,夫错提戟再战。

一朵血花绚烂绽放,杜若握着肚子,她的嘴里有血沫汩汩流出,她的眼神没有不舍,只有解脱。

第二拨南蛮勇士精锐全都倒在夫错脚下,代价是杜若为夫错挡了一剑,即将香消玉殒。

夫错拦腰抱住杜若,慢慢将她平放到地上。夫错半跪在地上,他的手掌全是血,是杜若的血,他能感受到杜若的生命在迅速流逝。

杜若嘴唇翕张,一个音节也发不出,她费力地抬起手揽住夫错的脖子,比胭脂还绚烂的热烈红唇印在夫错苍白的唇齿上。

第三拨南蛮精锐勇士再上,夫错一手揽着杜若,一手握着霸王长戟,仰天长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