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将原来的自动建造机全都改成了装有初级生物核心的建造机。
初级的生物核心替代原来的全自动计算机已经完全足够了,而且就算不够,不是还有一个超级核心在进行控制吗。
集群意识之所以这样做,就算建好的那艘工程船在参与轨道站扩建的时候,用那四台自动建设机都赶不上一台装有初级生物控制核心的建造机。
这其中不免有软件、也就是程序上的弊病,但是从这也能够说明了生物核心的总要作用完全不是所谓的计算机就能代替的。
更不要说,作为特殊存在的集群意识,本来就对生物有着严重的依赖性,所以各种生物核心自然是越多越好。
它总不可能为了便利、节省一些生物质,就要去舍本逐末吧!
当然了,辅助计算机该要的还是都要进行配备的,毕竟控制力是怎么样也不嫌多的。
勘探工程船的其它方面,新增了一门电化学炮用以增强因为船体变大之后的主动防御力。
最后,有了足够强大的能量供应之后,集群意识试着在勘探工程船的外壳加载了一套强电磁斥力场。
……
集群意识重新理清了一些小思绪,它对于采矿单位的抉择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有了这个决定之后,设计太空采矿的单位自然就好办了。
采矿单位不需要太大的体型,也不需要有着什么长航程,因为在它们的头顶上还有一座采矿站在做支撑。
它们需要的就是采矿的工具和设备,以及一定的推动力作为机动力就足够了。
这样简单的单位,不过几秒钟的时间,集群意识独自就设计了出来——“空间采矿者”就是这些采矿单位的名称!
至于如何将采集到的矿物送到采矿站的问题,就更好解决了。
在无重力或低微重力的环境下,只需要给物体添加一个初始推动力,就足够物体移动下去了。
也就是说,采矿的单位只要将矿物向着采矿站一扔就行了!
因此,采矿站的形状、功能、作用也就出来了。
核聚变反应炉、熔炼炉、港口、维修维护的舱段,以及对着采矿点的一个喇叭状的收纳口!
港口就是为了远距离运输矿物的飞船所准备的。
也就是说,货运飞船集群意识它也设计了出来!
因为太空中无重力、无助力的环境,货运飞船能够不需要什么防护外壳。
只要一个集合了生物控制核心、辅助计算机、导航、探测……各种设备的船头,加上一套能量供应和推进器,那么一艘货运飞船就此诞生了!
至于装载货物的地方——只需要一个支架和一些固定设备,就足够携带大量的货物了。
当然了,这也只是能够运输矿物这些不怕辐射、固体的物体。
如果需要运输生物核心、液体这些东西,这样的飞船就不行了。
所以,集群意识为了这些东西的运输,给货运船配有了一些可以灵活加装、拆卸的舱段,以便运输不同种类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