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准备半年后,第一艘星际运输船从还在扩建的恒星枢纽的船坞中建造完成。
集群意识随之马上进行了测试,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看看最高航速是否与设计相符。
设计的时候,星际运输船可是运用上了所有的最新技术,包括新一代的生物控制核心、舰载光子智能主机、第三代可控核聚变反应炉、新一代的脉冲推进器……
因为只是用于运输的运输船,所以星际运输船只有一个高级核心,以及一套初级的舰载光子智能主机。
经过短暂的测试后,星际运输船的最高航速就犹如设计的一模一样,达到了每秒三千公里!
测试合格后,星际运输船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建造。
启源星系恒星轨道上重建的恒星枢纽,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建设也还没有全部完工。
不过规划中的十二个通用船坞倒是最先建设完了的。
如此,一批次就可以建造十二艘星际运输船。
对于星际运输船,集群意识经过未来一段时间的计划计算,决定先建造三个批次,也就是三十六艘!
算上测试用的这一艘,一共就有了三十七艘。
另外,趁着建造这第一艘星际运输船的时候,在其他船坞中也是没有闲置的建造了十一艘工程船。
最新的工程船从一开始就设计成了可以星际航行,也就用不着另外单独设计建造。
这最新的十一艘工程船除了用于启源星系的升级建造外,等到以后将会用于到扩张中,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浪费的现象,只会嫌弃不够!
在星际运输船建造的时候,为其搭载的物资也在加紧准备中。
十二个已经建设完成的星系节点,一个快要建设完成的恒星枢纽,加上启源星的地面。
如此庞大的生产力,将各种矿物通过纳米巢加工成了各种类型的纳米材料。
这些纳米材料除了一部分用于维护消耗、扩充生产力、建造星际运输船和继续建造恒星枢纽外,其余的全都存储了起来。
根据计算,就算是如此庞大的产出,也要一年多的积累才能满足二十艘星际运输船的需求!
而二十四艘星际运输船的建造时间也不过一年出头罢了。
在星际运输船等待物资的时候,集群意识微调了一下建造计划,减少了一艘星际运输船,建造了一艘星际版的卫星级。
如此,星际运输船的数量将会重新变回三十六艘。
星际版的卫星级战舰,就不能称之为「太空战舰」了,而是一艘真正的「星际战舰」!
集群意识之所以建造这么一艘星际战舰,就是为了提升计划所准备的。
如果对原始生物的提升出现了什么问题,到时候还能有着一定的军事力量才行。
另外,这一艘星际版的卫星级,也是为了验证下一代星际战舰所进行的实验舰、技术储备舰。
不管在什么时候,军事力量还是要有的才行——虽然极有可能在超光速航行技术出来之前都用不着就是了!
在原有卫星级的基础上,集群意识使用了最新的军事技术、舰船技术、材料技术……
星际版的卫星级,长度增加了二十米,达到了六百五十米,宽度和高度倒是没有什么变化。
在控制核心上,之前的超级核心阵列变成了一个超级核心,高级核心阵列的核心数量变成了三个,以及舰载光子智能主机。
舰载光子智能主机和之前的辅助光子计算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是为什么能够大量减少生物控制核心的关键所在。
辅助光子计算机只是起着辅助的功能,只有程序化的反应,根本没有多余的用途。
而舰载光子智能主机,就是另外的一个生物控制核心,拥有了相当于原来中级生物核心的智能。
举例来说,这个智能主机的功能就好像人类的科幻作品中那些以虚拟人型出现的超级计算机!
虽然光子智能主机只是加载了更为智能的程序而已,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计算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