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自从来到外面的世界中,就不在只放眼于秦时明月那一个世界。
有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见识过最广阔的汪洋大海,所以再也不会被普通的山川河流的秀丽而吸引:
除了传说中巫山山上的仙女施法布雨时壮观的云朵才是真正的云朵,普通的云朵再难让人留恋。
见过世界之外的多姿多彩,无法再一次忍受作为困于井底的青蛙的无知与悲哀,嬴政是这样赵高也是一样。
“回禀王上,既然得到王上的允许那么卑职就斗胆进言了。
小人从史记一书中看到我大秦未来之覆灭根源好似是赵高与李斯篡改王上之遗诏。
致使大秦长公子扶苏与四十万长城兵团的统领蒙恬蒙大将军饮鸩自尽。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猫腻,其一是书中的王上前期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
可是之后王上听信谗言妄图求仙长生,致使朝中乌烟瘴气没有好好安抚原来六国遗民,以至于被有心之人利用。
其二,我大秦以武立国我大秦之兵锋试问谁人能挡,可是王上你好好想想要不是我大秦将王翦,蒙骜,王贲,白起等诸多将星陨落。
到了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秦国各地狼烟四起尽然没有一位镇国大将可用,致使小人篡夺高位,这是否说明在秦大一统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实在是取祸之道。
其三,敢问王上,以微臣愚见谈若书中所描述的赵高,在臣看来与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仅仅是陪伴君王五十载圣宠不断就可见一斑。
可是一个在王上身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十年的奴仆竟然会在主公驾崩的那一刻反叛,难道这其中就没有一点疑惑吗?
在微臣看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两人出于自保的一种手段罢了。
就算微臣没有看完史书全篇大致也可以猜测出来想必赵高与李斯与长公子扶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两者的结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与其说赵高与李斯得到的那一份遗诏是秦二世的扶苏公子的登基诏书。
倒不如说是赵高与李斯的催命符更为贴切。
不仅如此还要两人亲自将这个催命符递到要杀自己人的手中。
如果王上没有死的话,两人也许不会反抗。
因为在王上的天威面前一切的反抗都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
可是扶苏公子毕竟不是王上,在根深蒂固的思想下义无反顾的接受秦王的命令,这也是扶苏公子自杀的最重要原因。
其四,臣记得当时的长公子扶苏身在四十万长城兵团的保护下,想必这也是秦王为扶苏公子的留下的一张保命符。
可是子不知父,父不知子,以至于被奸人钻了空子,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是必然之事。
假使当时的长公子不是选择自尽了以残生,而是奋起反抗当场凭借着军队斩杀赵高和李斯,一路以秦国长公子的身份清君侧。
据臣推测不出三个月大秦将尽数被长公子接管。
其五,真正给与秦国致命一击的罪魁祸首就是项氏一族的项燕之子项羽,巨鹿之战将大秦最后一丝元气给摧毁。
这些六国之余孽不但没有得到大秦的安抚与同化,甚至一直处心积虑的以颠覆大秦为目标。
那个世界的秦国,虽然占领了六国的土地,统治了六国的人民毁了六国的宗庙。
可是秦国始终没有将六国遗民的人心征服,致使容易被心怀叵测之人鼓动。
其六,虽然书中的大秦结束了长达几百多年动乱与纷争,可是书中的始皇帝并没有让人民修养生息而是加大劳役,不断的修建各种大型建筑。
从贯通七国的直道,在百越之地修建灵渠,绵延七国疆域的万里长城,壮观巍巍占地极广的阿房宫,修建始皇帝陵墓,过多的徭役致使人心思变,也是取祸之根。
““王上,已经将赵高想说的话就说完了,并不是臣有意逃避责任。
只是希望在未来秦国的发展上微臣的这点愚见可以帮助王上给王上一些参考的意见,如果能真正的帮助的王上那就不枉费王上对于赵高的看重。“
“大秦之覆灭,实非赵高这奸臣一人之过。”
大家听到赵高的这一番言论,就算是在外人面前保持一贯冷漠的独孤求败脸皮都有点绷不住,这还是大家第一次听说有人骂自己骂的这么不留余地,高实在是高啊,众人在心中都给赵高一个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