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四章 赵高论“赵高”

三人都不是迂腐之人,在看到嬴政的态度之时大概也能察觉到嬴政不会要赵高的性命。

三人自然是无不悻然接受,就算是刚刚打算杀掉赵高的蒙恬在内心之中又何尝不想留下赵高的性命。

蒙恬不过是不想史书之上的事情重演而出的下策,如果嬴政没有阻止蒙恬即使再如何的不愿,为了自己心中的大秦他也不得不作。

如今既然自己的攻击被嬴政命独孤求败阻止,剩下的事情就与蒙恬没有关系。

不过即使这次赵高能够活下来蒙恬也会保持对于赵高的警惕。

这并不是蒙恬因为历史的惯性而歧视赵高,恰恰相反在蒙恬的心里当听到赵高的对于秦朝灭亡的分析。

赵高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去看本质的东西。

即使是身为武将与赵高这样的宦官有着先天的对立,蒙恬还是要叹服赵高的言论。

蒙恬想作为一双嬴政的眼睛,可以为嬴政看清楚赵高的一切。

他希望自己这双眼睛可以让赵高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对于秦朝不利之事。

“好啊,好啊,不愧是孤王看重的人才,你这番惊世之言真是发人深省。

短短几行就将秦朝之弊端,阐述清楚。眼光老辣看重要害,甚至还隐隐的提到解决之良策。

好你个赵高,你这不是在说孤王怠慢了贤才,这样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孤王的重要。”

嬴政满意的看着赵高,用手指轻轻的朝赵高跪坐的方向点了一点,神态说不出的洒脱自然。

刚刚出现的帝王威严就像是从来没有出现过。

赵高的论述中先是写秦朝统一后的铺张浪费,奢靡无度说明秦朝没有将治理百姓放在首位以至于让民怨沸腾,为秦朝的覆灭埋下祸根。

之后再议论秦朝的立国之根本“法”的长处和弊端,长处是秦朝借助法家的理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依靠法家将万事万物定以法度,将力量充分的利用。

又依靠军功分田制度提高士卒的积极性让秦兵闻战则喜,使秦国之士卒勇冠六国,将秦国的士卒化为虎狼之兵。

再之后说明法家的弊端,秦朝法律过于严苛,使六国之人遗民敢怒不敢言,致使民怨沸腾,使国民上下离心离德。再一次激化矛盾。

以此来警示嬴政这位未来的统治者,不要只顾自己享乐而忽视天下万民,否则必然重蹈史记的覆辙。

再后来还说出赵高对于法之弊端的补救之法,儒表法里,在深刻贯彻法家思想的大前提下加入法家所没有的“仁”的思想。

使法在规范人的同时存在着弹性,让秦法可以让人更加的接受和理解。

赵高整段话紧扣“秦之灭亡”的中心,得出“戒除骄奢淫邪,勤政爱民”的思想。

“赵高,你还是真的很狡猾。

虽然你所说的都是金玉良言可是你始终没有说致使秦朝覆灭的导火索就是你赵高,不,不对,应该是书中那个叫赵高的那个家伙篡改诏书,骗蒙恬与扶苏自杀,独断朝纲。你说是与不是?”

嬴政饶有兴致的看着跪坐的赵高,心中未尝没有打算报复一下赵高。

让他好好点苦头虽然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但嬴政就是很不舒服,怪只怪谁让赵高叫这个名字呢。

“啊,臣对此是有自己的看法,不过望王上不要怪罪。”

“哦,你都要马上死的人还要在意孤王的心情吗?

赵高,你说奇不奇怪。要不要给我一个好的解释啊。”

赵高挠挠头没有说话,其实在独孤求败挡下蒙恬那必杀的惊天一剑再加上详细的分析完大秦的弊端之后。

赵高已经从嬴政的态度上察觉到嬴政对于自己这个有污点的臣子的判决存在着回旋的余地。

没有一个人想死,即使是投河自杀之人,在生命终结的最后一个刹那,都会下意识的抓住身边稀疏的稻草。

此时的赵高在看到自己生还希望之后当然也不例外,这时候的赵高完全忘记了自己当时的愤慨时候的劝谏里面的不当之处,足够让赵高死一万多回。

“说吧,想必以你这只老狐狸的狡猾或多或少都察觉到孤王并不想杀你。

不过你要是后面的话没有让孤王十分满意,孤王就算不杀你。

可是史记一书中赵高的经历作为你的污点之后,要是孤王再次出发前往别的世界带不带你可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