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想着自己身体确实一年不如一年,大统之位,早些考虑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于是想了想,提出了这个问题。
“众卿家有何良策?”
皇甫昌让群臣讨论。
雍王昇穆王麟被贬在外,楚王暌燕王昀分封在外。成王晙虽已十五,却是罪嫔康嫔之子,剩下几个王,如七皇子衡王、八皇子陵王,九皇子瑞王又尚幼小,实在是难。
按照嫡长子的礼制,皇长子既然已殁,当由皇二子雍王昇继;
若按立贤不以长制,当由燕王昀继;
因此部份老臣念及雍王仁儒,建议还是立雍王昇为太子;
又有朝臣念及穆王功绩,建议立穆王麟;
部份又建议立无过的燕王昀,于是朝中就东宫正位问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歧和争执。
纪维谷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于是阎观上开始反对,听着风声,提醒次辅张嘉福,有意无意说给殷时获等三殿大学士听:“首辅大人,若立雍王,岂不是承认皇上之前的贬抑是错了?”
这个倒是不能直说。
于是,次辅大人郑以仲以雍王毕竟受诬告一事影响贬迁在外几年,而穆王府上还有纪家子女,担心朝中不明真相诸多,难以服众为由,不举荐雍王和穆王。
其实殷时获了解雍王,雍王忠厚仁义,礼仪道德,谦让随和伴其一生,立不立太子并非他所欲也。
即便是立他,他少不了因为自己是戴罪之身而坚持请让于燕王的。
所以他先静观其变。
那么若立燕王昀,有些大臣又说,仿佛也极是不妥,倒有些好像燕王昀是渔翁得利一样。
纪维谷看群臣讨论不休。而他,作为义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毕竟,如今已随皇帝的信任,其声势已在朝庭里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于是季连空跳出来说:“雍王不行,穆王不行,楚王不行,燕王也不行,这不是还有慰王么?”
“慰王是谁?”
“宝源局的纪大人啊。”
殷时获马上反对:“微臣以为不可,皇上并非无子,一个王朝的继承人怎可能会是皇上的外姓义子!?千百年来未曾听说过。”
纪维谷不以为然:既然皇帝可以对儿子大开杀戒,那这继承人不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么?
于是这位最亲近的义子本已官至亲王,被封慰王,却但凡有了机会便游说于皇帝,自己说不过便上下活动使人游说。
于是在纪维谷的授意下,次辅大人张嘉福指使太子少保成庆元率数百人上表,“请皇上依纪维谷之忠孝,立纪维谷为太子。”
一时间可谓声势浩大,沸沸扬扬,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