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时获们怀念起先皇帝们来。
天灾之下,蟊贼已经猖獗,争相群起,更莫说朝中那些欺诈攻击之人,谗言乱政,包藏祸心,职责不供不守,如此放任昏愦邪僻,任其肆意逞凶,怕是……
女儿失踪两年多,儿子为国征战还被下了监,温知府慌了,匆忙上了一书,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河水枯竭,非经此一天。昔日富裕,逢今日穷乏,亦是此理。臣以为,泉水枯竭皆因源头切断,如此下去,则好比这干旱年岁,如若到头,地里百草不茂不毛,尽似枯草歪斜;国若如此,则离崩析不远矣……微臣虽对此早就心不安,可惜职位太低贱,所言亦轻贱……”
温知府责朝中小人,无旧忠臣,不责皇上,欲言又止的温知府心里到底清楚得很,因着与穆王府亲家这一层关系,怕牵连了穆王,也怕落得皇上教训那几个清吏司那句“喜欢写,朕给你找个地方写!”将他也牵连进去。
面上看在避重就轻,然而,这折子,言下之意,难道不是在责怪皇上轻贤臣,重小人?
华盖殿的大学士眼见皇上正在气头上,顾忌着穆王这一层关系,也不敢上呈,于是内阁大学士殷时获另行上书,直陈德王无过:
“皇上,微臣家有块好田地,然而不知何方歹人,突然进犯,就欲侵夺,想据为己有,而且这歹人不但抢我田产,连臣家的家佣劳力也抢,臣眼见田产、家佣被巧取豪夺,奋起反抗,有何罪过?臣想不通,为何自己还先遭了拘捕了?难道不是那侵夺的恶徒该遭责罚吗?……
况且,臣这田地,在病虫为害、天降久旱中庄稼本已无所收,苍天已经无情,却又遭此不公,如若任由那歹人夺了去,恐我等士人与庶民有性命之忧了,若有人以灾难邪恶藏祸之心花言巧语蒙蔽了圣心,那这祸乱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出自那祸心一方了,如若再罗织罪名加以陷害,再杀光良臣贤士,如此必致苦果,切盼望圣上洞察了然,减轻百姓深渊苦难,免失民心……”
…
已经中进士的叶无争竟也为温候循和德王晞上了地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
…皇长子德王本是奉皇命天命并定西夷地邦,前去遏止暴虐与掠夺,保关内外百姓安宁,好使百姓安居乐业,从而传荡皇恩以安绥四方。
此役征战日久,大征未返,吾皇切切不可使作恶之人太得意,如若听取一面之辞,对皇长子德王失察,则难免有失法纪……
而且,德王晞率诸将前方平乱,诸将本为王家谋利益,现乱既已定,吾皇万万不可抛弃旧功劳,使得政事难成,让恶人颠倒了我朝国政,而应当恭敬庄重保此威仪,亲近仁人与志士……
既然吾皇深切抚爱百姓苍生,那更应使我朝百姓消除心病,而不要听从欺诈之言、提防不善奸佞之语,谨慎由此生出内乱,以及由此而生的喧争之事……
小生敬您爱你犹如美玉,因此才敢大声来谏诤,万望吾皇能安抚远地、亲近志士,吾皇之心必将安享定福……
叶无争表面不便直斥君主,便以抨击小人纪维谷蒙蔽君主作恶,实际还是刺皇帝不明无能。
皇甫昌这个还是看得懂的,于是以“戎即小子”为由,也给他下了监。
德王及十一大将就此为两国和战,冤死于他爹和他们一向仁爱的皇帝刀下。
叶无争与穿着囚衣的温候循隔着一道木栅栏,相视苦笑,心中凄楚。
只有郑见儒这个老夫子,念想着叶万争的这篇万言书老泪纵横,门下弟子众,唯有那让他瞧不起的,最有铮铮铁骨,也不枉费平日多方盯着他了。
只是他这一入监,他老子又不知砸多少银子能不能将他取出来……
皇甫麟不想参与政事,哭完皇长兄,又惊闻皇上关了他的好友,他便是再被皇甫昌斥责也要冒死力争。
皇甫昌给他闹了几回,心烦,便不再见他。
然而,大出皇甫昌意料的是,皇长子一死,天灾并没有缓解,探子的回报也说明,西夷人也根本言而无信,并没有安定下来,反而那瓦那丞相图胜出尔反尔,开始兵分四路,要准备进攻大月。
东路,由可汗伯脱攻陕东;
西路,派丞相图胜的别将玛祥进攻海纳关外大月守城禁军;
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二王伯济所统率,直攻帝京;
另一支由丞相图胜亲率精兵进攻山西接应伯济。
四路包围,目标明确,直捣帝京。
皇甫昌这才发现中了西夷人要求议和的计了,捶胸顿足,痛失长子与十二大将。他这个皇上做到此时,真是疲累。
此时因皇长子一案牵连格杀者重,寻常禁军又是皇长子所训,两年半征战下来,死的死,伤的伤,杀的杀,雍王在修长城,又不擅武;燕王守在东边临海;楚王又在南越;郡王又多年幼,朝中能用之武将并不多,穆王此材,又不堪重用。
纪维谷主战,让穆王也上,不堪重用,正好一锅端了。
皇甫麟一想,这是让狱中两位好友出监的好机会,于是先去见了温候循。
问温候循是否愿意再出战。
温候循因与伯满的友情跌跌撞撞的几仗,在皇甫麟眼里其实是个“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不战是因为朋友义气;战则是圣命难违,温候循能拎得清。
皇甫麟便要求见皇上献策。
呈请说,“温候循这几年征战,已经十分熟悉西夷瓦那的用兵,恳请皇上重新予以任用!”
皇甫昌还有选择吗?只能同意。
早就收到皇长兄消息的南越安抚使、楚王皇甫暌,也已经放下家眷,带着精兵回了帝京。
皇甫昌一看,不禁大为感喟。
纪维谷一想,建议皇上:“既然西夷兵分四路,二皇子雍王殿下不擅用兵,不如和五皇子穆王殿下一路,互相照应;三皇子楚王殿下和四皇子燕王殿下合击一路互相照应;至于帝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