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四章 心存善念道百姓心声

易宏敲门,杜甫去开门时,王朝歌看了一眼桌上,凤爪还有两个,鸭掌还有一个,就随手拿起一个凤爪吃起来。

易宏进了房间,在桌边坐下,看到桌上有吃的,就说道:“我刚回房间时,看你们房间的灯还没有熄,就在想这么晚了,你们两个小家伙在做什么呢?现在知道了。”

王朝歌啃着凤爪问道:“易叔叔,现在知道什么了?”

“美食相伴,秉烛夜谈,两个孩子,一出戏文,易某唐突,深夜造访,分享美食,畅叙闲聊,未知可否?”易宏说的头头是道。

王朝歌看着杜甫笑起来,说道:“子美,你来回答易叔叔的话吧。”

杜甫笑着说道:“知己相伴,兴致盎然,虽已夜深,犹不可知,贵客来访,蓬荜生辉,朝歌子美,真诚欢迎。”

易宏哈哈笑起来,不客气的伸手拿起一个鸭掌吃起来。

王朝歌见状,忙给易宏倒了杯水,然后端到他面前放下,问道:“易叔叔,明后日的安排都妥当了?”

易宏笑着说道:“都做了安排了,过来就是商量一下,后日去'峨眉山'的路上,咱们的午饭在路边的酒馆解决,菜品单子我这里有,想问一下,你和子美有无特别想吃的,我好让店家提前准备。”

王朝歌一下子就知道了易宏的来意,这个事情虽小,但却是极重要的,跟李白商量有些显琐碎了,所以易宏才会深夜来到他这里,就此事进行商议。

王朝歌说道:“子美,你想想,自己有什么特别想吃的东西,山珍野味即可,海味可就不要想了。”

杜甫看王朝歌直接就问自己,而且是关于吃的问题,一下子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王朝歌知道杜甫面子薄,就直截了当的说道:“我喜欢吃竹笋炖鸡,这鸡一定要是土鸡,水必须是山中的泉水或是溪水,竹笋要新鲜的,不要干货发制的。”

易宏点点头,问杜甫道:“子美,朝歌已经点好自己喜欢吃的菜了,你也点一下自己想吃的菜吧。”

有了王朝歌的在先示范,杜甫胆子大起来,想了想,说道:“我想吃腊肉,不要烹炒,只需切片清蒸即可。”

“好!菜已点好,我就回房了,到时等着吃好吃的吧。”说着,易宏站起来欲走,又转身拿起最后一个凤爪,说道:“这两日要连续赶路奔波,先吃个鸭掌,再吃个凤爪,就当吃什么补什么吧。”

王朝歌和杜甫被易宏的幽默给逗笑了,纷纷起身送易宏到门外。

易宏出了房间,两手一挥,只见左手鸭掌,右手凤爪,倒把自己也给逗笑了,说道:“不准再贪玩了,这宵夜也吃完了,话也说透了,没什么牵挂的,就早些睡吧。明日会有人过来叫你们起床,不准贪睡赖被窝哦!”

王朝歌上前将易宏的身子扳过去,朝易宏的房间方向推他,说道:“易叔叔的话真多,再说下去,就嫌你唠叨了,快些去吧。”

易宏被王朝歌推着走了几步,说道:“好好好,我走还不成吗?调皮鬼,还嫌我烦了?哎!我这是自讨没趣啊!”

王朝歌停下推易宏的动作,躬身施礼道:“易大师,朝歌万分感谢您的今日造访,明后日的行程劳您费心啦,可要记得提前告知路边的那家酒馆,预备好菜品食材,别到时菜品没有,那今日就是白点菜了,也白高兴一场了。”

易宏回头,看了一眼王朝歌,眼中含有深意,一语双关的说道:“朝歌放心吧!明日即派人给那家店下预定通知,到时准保有顿大餐等着我们。你只管准备好肚子,尽情享受美食就行了。”

王朝歌又做了个揖,然后抬起头笑道:“您亲自安排,肯定错不了的,我是把心放到肚子里的,可以安心睡觉去啦!”说着,转身拉着杜甫回房间了。

易宏看着他们关上房门,就转身也回房间了,心中对王朝歌是赞叹不已,这么冰雪聪明的孩子真是难得啊!

第二日,在“白虎帮”峨眉分舵“青江堂”堂主彭义的陪同下,易宏、李白和王朝歌、杜甫一行人来到了与乐山城隔江相望的,正在建造的“乐山大佛”施工现场。

工匠把头莫小山很亲切的接待了他们,并热情的带他们参观了正在建造的“乐山大佛”。

彼时大佛的头部依然成形,正在往肩部雕刻,大佛两侧山崖的摩崖石刻跟大佛的建造是同一时间开始的,现已有几十尊佛像雕刻完毕。

可以说,整个“乐山大佛”的建造工程的进展顺利,只是速度不快,一是因为工程浩大,二是人手明显不够。但目前也只能这样,建造大佛的经费有限,养不起更多的工匠。

到了现场,你才能感受到“乐山大佛”的雄伟壮观。虽然,工程还未完工,佛像也才雕凿了一小半,但已然是'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大佛的头部,就能感觉到雕凿完工的大佛有多巨大了。况且,这头部也是大佛最为难雕凿的部分,大佛的眉眼口鼻耳的尺寸巨大,容不得差池,而且还要体现庄严神圣,着实不易的。

从已成形的佛像头部来看,是非常细致精美的,也可以想象得到,大佛整体建造好后,该是多么的美轮美奂。

众人在工地上参观着,也时时被震撼着。杜甫的内心被强烈的敬仰之情充溢着,他对海通法师的崇拜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同时也对佛家的大慈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工地的一隅,有一个凉亭,应是修建起来以便供人休息的,虽不是雕栏画栋,但也是就地取材,用木头搭建起来,用石材做围栏,难得的是凉亭中间还有一张圆桌。

众人来到这里坐下来休息,随从们给几人拿来水囊,易宏他们大口喝着水。

王朝歌看着莫小山,只见此人二十岁出头,人长得很壮实,看人眼神坚定不飘不移,一看就是忠厚之人。

此时,他正指着大佛说道:“佛像最难的是头部工程,现在在我父亲的带领下,已然完成了。我接手后,就要按照之前测量的尺寸,开始进行佛像肩部以下的施工,至佛像的腿部位置,基本是要削掉此山的三分之一,技术要求不高,就是单纯的大石切削,小石移除,但工程量太大了,进展不快。”

王朝歌问道:“此阶段的施工,按目前的工程进度,需要多久完成?”

莫小山回答道:“以现有的工匠来做的话,考虑到雨雪天气不能施工,以及正常的伤病假休减员,完成此阶段工程,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大家闻听之后,不禁纷纷感叹此工程的巨大。

莫小山调侃着说道:“我现在经常会带自己的儿子来工地,估计这个工程将来要交给他继续做下去了。大家不要当我是在说笑,其实我们这里的所有工匠都有一个信念,就是一代做不完,就交给下一代人去做,合几代人之力,终能完成圆通大师的宏伟心愿,造福当地,不能让此处再成为吞噬过往船只的'鬼门关'。”

莫小山的话引得易宏和李白带头鼓起掌来,王朝歌和杜甫的鼓掌尤其用力。众人对以莫小山为代表的工匠们很是尊敬,他们在“乐山大佛”建造过程中的朴实无华的心态让大家非常认同并推崇。

以“愚公移山”的心态,以和谐长久的手段,因地制宜的改造天地,让肆虐的水患和地质灾害,在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最终为人所用,并造福于民,这是多么正确的做法,多么好的努力方向啊!

王朝歌对杜甫讲道:“为民造福的方法有许多,关键是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才就谋划,有智就建言,经商贸易不错,教书育人也好,当官出仕也罢,都是一样的为民众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你看,莫小山在当地人的心中,就是英雄好汉,这是我们来之前,所不能体会的。”

杜甫也感慨不已,说道:“我至今日才理解,老人所讲的'行行出状元,业业有龙凤'的老话,真是不可小瞧自己能量的,小小的我照样有大成就,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形式。”

王朝歌拍着杜甫的肩膀说道:“子美,你终于悟出来了,为兄真是替你高兴。你才华横溢,见解独到,从你以往的诗作中就能感受到你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后,为兄希望你要以手里的笔做武器,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替百姓道出心声,引导好的舆论,无论是何时何地,绝不妄自菲薄。可能做到?”

杜甫看着王朝歌,用坚定的眼神回答了王朝歌的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