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十二章惟人万物之灵

此处高坡是通往“都江堰”的必经之地,站在高坡的最高处,可以俯瞰来往的道路,路上及路边的情形一目了然,是个观察情况的好地方。

易宏和王朝歌策马来到此处后,四处转了一下,看了看周边的情形后,就选了棵有些年头的参天大树作为歇脚点。

趁着李白和庞书文他们还有些时间才能到,王朝歌就“都江堰”的一些情况与易宏交流着。

易宏告诉王朝歌,此处离“都江堰”只有三四里地了,今天的时间很是充裕,可以好好的在“都江堰”游览。

接下来,易宏顺便介绍了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建造过程,好让王朝歌能有个直观深刻的认识。

王朝歌对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很是崇敬,因为他的努力,造福了成都平原千万百姓,福祉绵延至今,甚至于间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易宏说道:“李兄想去'都江堰'游览,更多的是凭吊缅怀先人,感悟前辈的智慧,铭记祖先的历史功绩。我想知道,朝歌你想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朝歌没有什么可想的,直接就说道:“实地感受前人的智慧,学习其中的开发思想和建设思路。”

易宏觉得有些意外,他本以为王朝歌去“都江堰”为的就是游览参观,近距离看看这个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满足一下猎奇的心态,顶多感慨抒怀一下,就算是有心之人了。

对于王朝歌的想法,易宏不禁继续询问道:“朝歌,你说的是学习,能给叔叔说的再具体些吗?”

王朝歌也正有跟易宏再深入沟通的想法,因为此行人之中唯有易宏是最熟悉“都江堰”的,庞书文到是到过“都江堰”,但毕竟平日是深居简出的,怎比得上易宏走南闯北多年,这社会阅历丰富呢?

人有所长,术有专攻,王朝歌看得很清楚,易宏绝非等闲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歌大胆预测其在江湖上的威望日隆,来日的成就不可限量。

况且,易宏对一些事物颇有些不同的见地的,能对自己有启发,也是王朝歌喜欢与易宏聊天的动力。

王朝歌是有心之人,力争上游,求上进,就想多跟他交流一下,学习其为人处世之道,作为借鉴学习的榜样。

“其实,在天地之间,人无利爪,口无尖牙,跑不如兔,跳不如蛙,无翅飞不及鸟,无鳍游不及鱼,力不过百斤,壮不如牛马,灵巧不如猿猴。诚如此,人怎会是'万物之灵长'呢?”王朝歌说出自己的疑问,也询问着易宏的想法。

易宏:“《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语有出处,意为深远。朝歌,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天命,是祖先神灵的庇佑。”

王朝歌笑着:“易叔叔,书本之言,神论之语,必有其实际所依,绝不是凭空捏造之辞。只是先人没有给我们讲述清楚这种认知所为何来,典籍中留下了很多空白,需要我们后人去钻研去学习,来完善来传承。但也因为存在一些未解之谜,造成后世诸多牵强攀附之言。但传说绝不是迷信,神话绝不是迷信,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信仰,是文明传承的真谛。”

易宏知道王朝歌素有见地,就说道:“朝歌,你来说一下为何人为'万物之灵'吧!”

王朝歌阐释着自己的思路:“善于学习和勤于反思,这两项是我们立于天地间,成为'万物之灵'的关键。”

易宏细思量这八个字,“善于学习,勤于反思”,说道:“看似简单,但持之以恒难矣!

王朝歌继续说道:“学习和反思,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或是做到的,但我们的祖先就是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生存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知识,向后代传授。在生存斗争的得失间总结经验反思问题,经年累月形成行为习惯,并代代相传。不能说世间万物没有学习的能力,但只是个例,它们也有反思的行为,但依然是个例,能够传到后代的也成了没有意识的条件反射,不是群体行为,形不成合力。曾几何时,自从有了这两样与世间万物的不同之处,人就自然成为了天地间最强的。”

易宏看着王朝歌,真的是被震撼了,这可是自己从未听过的言论呐!一时间,他还有些迷糊,不是不能理解,是压根儿不知怎么去理解王朝歌的话。

王朝歌针对易宏的“看似简单,但难以坚持”的话,分析道:“易叔叔,你所说的'持之以恒'难矣的意思,其实是苛求世间芸芸众生了。”

易宏继续努力的去理解王朝歌先前的话,虽未想明白,但对王朝歌刚说的话还是有些疑问,就说道:“朝歌,为何会说我的话是苛求众人呢?”

王朝歌伸出双手,说道:“人有十指,尚且长短不一,灵活不同,功能不同,更何况是世间的亿兆众生呢?我们每个人都会学习和反思,但善于学习和勤于反思的就是少数人了,能长期坚持做到这两点的,就是凤毛麟角的'人中龙凤'了。虽不能长期坚持,但能时常做到这两点的,就是卓尔不群的功成名就之人了。至于偶尔能做到这两点的,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普通之人,能做到学习和反思这两点就是不错了,也是勤奋上进之人。仅能做到学习和反思其中之一者,也足以安身立命了。一样都做不到的人,就注定一生平庸风雨飘摇了。”

易宏很是赞同王朝歌所言,不论出身如何,不论学习经历如何,但凡有成就之人,都是兼具学习和反思这两个优点的。

当然自己接触的人,地域范围仅限于成都附近,社会层次也以商家和官绅居多,不是很全面,但也佐证了王朝歌之言,很是客观,也很准确。

易宏感叹着:“朝歌,你总结的学习和反思这两点,真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人在立于世上的最基本的两点要素,其它的如诚信、勇毅等品格都是基于此才能形成的。首先,要成之为合格的人,才能有机会健全自己,合格的健全的人才能有资格去发展自己,功业和生活才能有所建树和改变。”

王朝歌谦逊地说道:“易叔叔,这也是我一点浅陋的认识,若不是今天有机缘,想也是不能说的。”

易宏赞许的看着王朝歌,说道:“其实,今日你的一番话是真知灼见,道理清楚,寓意深刻,令我深有感触,提醒自省吾身。朝歌,你小小年纪,见识就如此,你的家学门风真让我羡慕,也充满了敬重。若不是我帮中俗务缠身,真想与你和李兄遨游山水中,纵横天地间。”

王朝歌知其不可能,但也为易宏的心意所感动,为免彼此伤感,就岔开话题说道:“也不知师父和杜甫现在聊得怎样了,这子美跟我们出游后,真是开朗了许多,让人看着就高兴。”

易宏也是很喜爱杜甫,自昨日相见后,就决定今后会对他多些关照。易宏认为杜甫其年纪虽小,但学问见识不一般,多交流沟通,实是自己在文学方面进步的捷径。

两人望向来路,官道上三三两两的赶路人正行色匆匆,远处尚不见李白他们的身影。于是,易宏和王朝歌喝着水,靠在树干上,耐心的等着李白等人。

自王朝歌和易宏走后,李白就拨马到一边与庞书文并行。

庞书文知道离“都江堰”不远了,就正好策马闲适的与李白说着话。

杜甫自王朝歌走后有些失望,一下子像是失去了“主心骨”一样,无所适从。

李白看着,就有意引杜甫说话,于是说道:“子美,我就如朝歌一般称呼你了,可愿意?”

杜甫欣喜不已,称呼的改变意味着自己的偶像对自己的认可进了一步,他哪有不愿意之理,就忙说道:“李老师,我当然愿意啊!我与朝歌年龄相仿,情同手足,能与王哥一起做您的晚辈,真的是我的荣幸。”

李白很高兴,今日以来杜甫的表现非常好,明显话多了,开朗多了。这样在接下来的几日里,他和易宏及王朝歌就更有把握利用不多的时间,对杜甫善加引导,辅以教育,使其敞开心扉,疏解烦忧,振作精神,自我认可,充满自信。

李白有意问杜甫道:“子美,能看出来,你对诸葛亮非常崇敬,能说说你是怎么评价他的吗?”

杜甫此生非常崇拜诸葛亮,觉得他就是如孔子一样的完人,终其一生都是鞠躬尽瘁,为了汉室基业拼搏奋斗不已,让他感动,也让他想成为诸葛亮这样的人。

听李白问自己怎么评价诸葛亮,杜甫一时间还真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崇敬诸葛亮的方面太多了,有些不知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