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翼清点出八千兵马,这八千兵马都装备了白磷弹,还有新安西都护府工匠团队最新打造的精钢装备。
八千兵马集结之后,并没有急于向北方出征,眼下西突厥人正在进入伊犁河谷,六万西突厥人并不是有严密组织的军队,他们是以家庭和部族为单位的游牧民集团,所以他们的行进没有严密的组织,而是散漫地分别行动,只有面对敌人需要打仗时才会集结成游牧骑兵集团。
新安西军的目标并不是寻常的歼灭敌人,而是谋划以一场猛烈的击溃战展现出新安西军的压倒性武力,所以新安西军没有趁敌军集结未稳就进行歼灭战。
所以新安西军按兵不动,大军在伊犁河北岸扎下营寨来,等待西突厥人的集结。
西突厥人开始向伊犁河谷的腹地进发,前锋的骑兵团开始出现在伊犁河北岸,他们开始发现这里的唐朝军队的活动。
这一年以来,新安西都护府迁入伊犁河谷的行动非常低调,这是薛绍制定的方针准则,必须低调再低调,不能让外界势力知道新安西都护府的行动。
因为伊犁河谷的封闭性,加上新安西都护府的低调,所以新安西都护府在这里的开拓行动并没有被外界知晓。
西突厥人完全不知道一片荒蛮的伊犁河谷内竟然驻扎着唐人军队。
西突厥人对大自然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嗅觉,他们初入伊犁河谷,就意识到这里可能被某一股势力入侵了,因为这里的生态发生了改变,原本随处可见的野生兽物减少了。
随之他们看见驻扎在伊犁河谷北岸的唐人军队,而且看见这支唐人军队组织严密,颇具规模,他们第一个反应是不敢相信,第二个反应就是愤慨。
伊犁河谷是他们世代放牧的地方,每年冬春交替之时,北方草原的水草还没长出来,只有伊犁河谷内因为气候温暖,早于北方草原长出水草,所以他们每年都必须依靠进入伊犁河谷放牧渡过冬春交接的时节。
多年以来他们西突厥人饱受唐王朝的打压,如今唐人连伊犁河谷也侵入了,这是要绝他们的生路啊。
西突厥人在愤怒的情绪之下,他们纷纷发出怒吼,要与唐人开战。
西突厥人组织松散,各部族平时各行其是,基于生存和战争的需求共同听从一个可汗的号令,这有些像后世的黑社会组织。
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年龄刚满四十岁,正当盛年,他还在童年时,西突厥汗国就被唐人将领苏定方攻灭,他因此一度失去尊贵的地位,不得不跟随部族一起流亡。
他长大后成长为西突厥各部族中最优秀的骑士和猎手,他凭借自己出众的武力,在西突厥汗国中树立起威望。
从青年时期开始,阿史那俀子就以黄金狼族阿史那氏的继承人自居,凭借威望和武力征服西突厥各部,使西突厥人重新听从阿史那氏的号令。
因为阿史那俀子的努力,原本西突厥汗国的核心势力得以重新团结,并整合成一支总人口达到十五万以上的力量。
这支力量虽然没能恢复昔日西突厥汗国的强盛,但是一个超过十五万人的游牧民族势力,对于大唐边疆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
历史上,正是阿史那俀子带领的这支西突厥力量在两年后与吐蕃王朝相互勾结,重创了大唐西域。
阿史那俀子在眼下的西突厥部族中有绝对的权威,他今日能重新团结西突厥汗国,依靠的是他的武力和颇为精准的战略眼光。
眼下他看着唐人的阵势,眼见唐人这般无声无息地驻扎在伊犁河边,他心下有些犯疑,也有些忐忑不安,这些年他们西突厥人着实是被大唐打压得够惨的,如果不是不得已或者有十足的把握,他不愿意招惹唐人。
但是眼下这个局面,他没有理由不打。
首先是唐人眼下的行动着实是要断他们的生路。
其次是唐人这支军队最多不满一万人,他们这次进入伊犁河谷的兵马中有三万人是青壮年的男子,这三万人随时可以转成强悍的轻骑兵。
三万对敌不足一万,有什么理由不打?
阿史那俀子别无选择,他谨慎地发出号令:唐人聚集的军队数量可观,全体部族后撤集结,准备驱逐歼灭敌军。
在阿史那俀子的号令之下,西突厥各部族集体后撤,开始集结游牧骑兵兵团。
阿史那俀子的行动谨慎,他看着唐军没有动作,他就妥善地安排骑兵兵团的阵型排布,毕竟这些兵士来自不同部族,要形成统一作战的骑兵集团军还需要花很多功夫。
所以西突厥人的集结行动耗费了不少时间,整整一个月后,西突厥军队才完成三万大军的集结。
这一个月,唐军依旧按兵不动,看着西突厥人的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