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历史说明,吐蕃高原是华夏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高原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口,是华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但是在历史上吐蕃高原要到元朝时期才被纳入中原帝国的版图,在唐宋两代,高原王朝一直是华夏西边的一个心腹大患。
所以薛绍试图要做的是,将吐蕃高原在大唐时代就纳入中原帝国的版图,这是大唐帝国西进的重要一步。
薛绍看着面前的布达拉宫,要完成这个工作,还有很多事情得做啊!
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住逻些城!
毕竟拉萨,在地理条件上是青藏高原无可取代的唯一中心,兼具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控制了拉萨,就控制了半个青藏高原。
此时,在王方翼和王海宾的击溃和驱逐之下,吐蕃大军已经彻底崩溃,此前半支大军已经逃散,眼下剩下的四万骨干军队也溃散,大部分的吐蕃军人逃出逻些城的疆域,逃回自己部族的故地。
薛绍策马朝布达拉宫进发,安西军的主力大军浩浩荡荡地跟随薛绍开入逻些城。
一路行军,姚崇和宋璟迅速做出调配,此时安西军主力中众多文职军士就派上用场了。
这些文职军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经过训练,军备了行政素质,同时他们的身份是军人,有军事能力,这样的人才有六千多人,这些年轻人在战场上虽然显得不够精锐,但是在占领逻些城、控制吐蕃王朝这件事情上,他们是绝对的精兵良将。
这些文职军士按照事先的调配,还有现场的调整,他们以二十人为小队,进驻到逻些城的不同位置,他们的任务是控制指定的地方,他们负责的地方主要是以吐蕃家族的势力为划分,一个人数规模在百来人的一般家族由一个小队进驻执行控制,人数规模在数百人的较大型的家族由三到五个小队进行控制,人数规模达到千人的,则上报姚崇和宋璟,由姚崇和宋璟亲自进行管控。
很快,安西军五千名文职军士散到逻些城的各地,这些文职军士以队伍为单位,每日都会将情况报告及时送到姚崇和宋璟手上,他们如同安西军的神经元分散各地,安西军凭借这些高素质的军士对逻些城实现严密的控制。
布达拉宫南边的正门被打开,这扇大门平日里很少开启,因为这座大门只有赞普才能通行,所以平时只有赞普出行才会打开这扇大门。
薛绍策马带着姚崇和宋璟,还有一千名军士从布达拉宫正门进入布达拉宫。
薛绍前世去过拉萨,参观过布达拉宫,眼下这座宫殿比后世的宫殿规模小一些,大概只有一半左右的规模,因为后世现代世界的布达拉宫是后世许多代吐蕃王朝统治者不断加固加建形成的。
但是在这个时代,建成这样一座宫殿也是非常非常不易的,这里可是高原,再考虑吐蕃王朝远低于大唐王朝的人口和生产力,修建这样一座宫殿不知耗费了多少人民的鲜血,由此也可见吐蕃王朝作为一个奴隶王朝的制度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剥削劳动力。
薛绍带着他的队伍朝着布达拉宫的顶峰攀登而去,只见这座吐蕃人的大明宫已经不复往日的繁忙,宫里面侍奉的众多宫人、奴隶都已经不见踪影,他们大部分逃出宫外,整座宫殿像一座空城。
薛绍一路攀登着,一路感受着青藏高原的气候,这个时代的青藏高原的气候的确和后世的现代世界不同,薛绍前世去到拉萨,走在布达拉宫内,最大的感受就是,太阳真烈啊,但是这个时代青藏高原的阳光不像后世那般猛烈,显得和煦得多。
这是因为这个时代气候温暖,空气中水汽充足,阳光有所阻隔。
另外,薛绍走在布达拉宫往四周望去,只见这个时代的拉萨城周遭基本都是绿地,而且草木茂盛,光看这个地区的地貌,很容易以为自己身处长安周边。
所以拜气候变暖所赐,这个时代的青藏高原的气候生态实在是比后世的现代世界好太多,难怪这个时代青藏高原能够繁衍出千万级的人口。
大唐也才七千来万的人口,旁边高原上有人口为数千万的半游牧民族,这必然搅得大唐焦头烂额。
青藏高原上的这千万级人口如果能够运用起来,对于大唐,对于安西都护府必定是个极大的助力,或者说,只要他们不和大唐作对,不给大唐捣乱,大唐的国势也会好得多。
而且这里对于大唐征伐欧亚大陆,对于安西都护府的西进行动也有巨大的助力。
所以必须好好经略青藏高原。
薛绍带着姚崇、宋璟,还有手下的部将登上红山山顶,来到山顶上,薛绍俯瞰整座逻些城的景象。
这座都城一片混乱,到处可见狼烟涌动。
姚崇站在薛绍身边,说道:大都护,我与宋璟保证,十日之内,让逻些城恢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