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点头,说道:很好。非常时期,非常手段,你们看着办吧。
姚崇和宋璟答道:大都护宽心,必不负所望!
薛绍转头来到法王洞前,这座宫殿代表着吐蕃王朝的最高权力,一直传承到一千多年后仍然如此。
薛绍躬身走进法王洞,他走在洞里头,只觉得里头阴凉通透,的确是个冬暖夏凉的好地方。
法王洞里头的空间不大,甚至称得上窄小。
或者说整座布达拉宫看着规模大,但其实建筑里头的宫殿、房间空间都不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空间非常小,这是因为布达拉宫采用的是垒土式建筑,砖墙建得非常厚,大量的建筑面积用于保证建筑的稳固,所以大大压缩了建筑里头的空间。
法王洞里头一片幽黑,薛绍说道:掌灯。
跟随在薛绍旁边的宋璟点燃了烛火。
薛绍走进法王洞的中心,只见里面是一个用于诵经冥想的空间,在传闻之中,这里是吐蕃的最高统治者赞普的秘密议政处所。
法王洞是吐蕃赞普的秘密议政场所,这个传统是从松赞干布传下来的。
吐蕃王朝的基业是松赞干布奠定,吐蕃王朝的诸多传统和规矩也是松赞干布制定。
松赞干布,就是娶了大唐文成公主的那位吐蕃王朝奠基人。
松赞干布平生最重要的事业就是统一吐蕃王朝,并强化中央政权对王朝的统治,而要实现吐蕃王朝中央政权对国家的统治,最重要的事情,或者说最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皇权和各豪门大族的权力争夺的矛盾。
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高原上的文明是奴隶制文明,这里的各豪门大族掌握着大量的奴隶,自成统治体系。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高原的所有部族,在制度上使吐蕃高原的奴隶制进化为半奴隶制,但是吐蕃高原上的各豪门大族仍然掌握着大量的奴隶,仍然握有很大的权力,尤其是那些顶级的豪门大族,他们无论是人力、财力都有对抗中央政权的资本。
就像如今的噶尔家,曾经就是松赞干布治下的吐蕃王朝的一个大族,噶尔家就拥有令朝廷忌惮的势力,再加上噶尔钦陵抓住历史机遇成为顾命大臣,因此噶尔家越发壮大,乃至能够绑架皇权。
松赞干布作为开国太祖,他最大的目标,最亟需开拓的基业,就是瓦解各豪门大族对中央的威胁。
但是在制度上,吐蕃王朝仍然是半奴隶制的制度,依然要依靠豪门大族维持统治,所以松赞干布在制度上很难有大的动作。
松赞干布就想出了另一个法子,从宗教信仰上入手,因为吐蕃人信仰苯教,这是一种原始的萨满教,苯教是吐蕃高原各豪门大族的普遍信仰,苯教也是各吐蕃豪门大族维持统治制度的重要保障。
松赞干布就想到从改良苯教着手,给人民带来一种新的宗教,尤其减少苯教之中血腥好战的元素。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后,看见文成公主带来的诸多佛教典籍,松赞干布就发现引入佛教是个好主意,佛教的平和、宁静和放下世俗权力的思想,利于他实现目的。
所以松赞干布全力在吐蕃高原推广佛教,加上佛教本身与苯教有诸多可以共通相融之处,所以融合出藏传佛教。
松赞干布将藏传佛教作为吐蕃王朝国教,而融合佛教、苯教的藏传佛教的确博大精深,能够解决生命的终极问题,于是顺利成为吐蕃王朝人皆信仰的国教。
经过藏传佛教的推广,松赞干布顺利实现王朝的统一和相对的稳定。
当然他没有想到因为他的举措,使得一千多年后藏地成为深得佛学精髓的神圣之地。
因为藏传佛教的地位奠定,松赞干布修建了法王洞,作为他自己修行藏传佛教的地方。
松赞干布在修习佛教时,还必须处理繁忙的政事,于是法王洞又兼具了处理政事的地方的功能,再加上历代吐蕃赞普笃信佛教,往往将喇嘛引为心腹,因此往往让喇嘛参议政事,赞普经常在法王洞与喇嘛商议政事,因此法王洞又渐渐地演变成历代吐蕃赞普秘密议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