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宾在最前线,他听见薛绍的军令,他愣了愣,问道:大都护在中军!如何随大都护而去?
薛绍的亲卫答道:大都护已经策马前去,看来大都护是要亲任先锋!
王海宾:如何使得!大都护身边尽是残兵!
此时安西军虽然还保持着将近六千的人马,但是已经有半数人马失去战斗力,军队中保持着战斗力的大部分在王海宾掌控的先锋,薛绍的中军只剩下数百人还保持有完整的战斗力。
薛绍的亲卫说道:将军听令行事!战事不得犹豫!听大都护号令,令王将军率领先锋伺机冲击敌军!
王海宾喝道:末将明白!
王海宾呼喝一声:随本将断后!看本将的号令,准备冲击!
王海宾率领先锋的两千人马跟随在大军的后方,从先锋军队变成断后部分。
薛绍一马当先奔在前方,眼下的战局和战术中,他是从中军统帅变成了迎敌的先锋。
他此时手上掌握的兵力是中军的将士,其中能用的兵将不多,战斗力完好而且强劲的,不过他的亲卫五六百人而已,所以他这般做是相当危险的。
但他之所以做出这般抉择,一是因为此时军队要杀个回马枪,最重要的是行动要快,战机稍纵即逝,必须不顾一切地抓住机会,所以他没法让军队做好调整再启动军事行动,眼下他的中军身在后方,正是处在迎击吐蕃军队最近的位置,所以就干脆由他的中军变作前锋,前去迎战。
二是他这样的战术调整有一个好处,他作为前锋冒险做出突袭,能够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随即王海宾率领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先锋赶到,能够做出第二轮冲击,如此形成双板斧,攻击效果会更好。
胜败在此一搏了!
薛绍果断地率军奔去。
薛绍领兵在黑暗中奔驰,他估摸着他们这支安西军距离噶尔钦陵的亲卫军队距离在一里地之内,他领兵朝南游弋,避免正面撞上噶尔钦陵的大军。
此时,噶尔钦陵的亲卫军队已经越过吐蕃大军的营地,直朝安西军的方向奔来。
在薛绍的视线中,随着噶尔钦陵的亲卫军队离开吐蕃大军的营地方位,吐蕃大军营地那猛烈燃烧着的火光已经照不见噶尔钦陵的亲卫军队的方位,所以薛绍也看不见目标敌军的方位了。
王海宾知道大都护的目标是那支正朝他们的方向扑来的敌军,他看着敌军消失在黑暗中,他不禁捏一把汗,如此如何捕捉敌军?
如果捕捉不准,在黑暗中与敌军陷入乱战,这对于人数少的安西军是不利的。
随着看不见噶尔钦陵的亲卫军队的方位,薛绍策马而上,一马当先奔在军队最前方,他冷静地看着黑暗中的局势,心中用直觉感受着敌军的方位。
敌军正直线朝我们方才的方向奔来,我们游弋出一个弧度,大约在这里,可以切入!
薛绍直觉地感受着两军动态前进的方位,他感觉目标敌军差不多与他将擦身而过了,他当机立断地策马右转,径直冲向北面。
黑暗中薛绍的能见度不足十米,他策马疾奔,同时右手抽出新唐刀,左手握着鹰角弓。
随着大都护的转向和疾奔,安西军也随之迅速调转方向,疾奔起来。
整支安西军五千多将士如同幽灵在黑暗中疾行,整支骑兵军团除了马蹄疾奔,没有人发出声响。
薛绍一边疾奔,一边心中估算。
应该快撞上敌军了!
快了就在前方
薛绍看着黑暗,却没看到敌军出现。
他心中不禁泛出一股凉意,如若扑空,该如何是好?
敌军已经冲到他们前面去了?或者敌军还没来到他们切入突袭的方位?
薛绍心中飞速地盘算,可就在这时,他听见前方传来骚动的马蹄声,他心中一惊,定睛看去,瞥见暗淡的月色下有一伙奔驰的骑士的踪迹。
抓住了!敌军!
薛绍再猛一甩马缰,骏马扬蹄疾奔,转瞬间他扑到前方黑暗中的那伙骑士面前,他前伏身体,挥刀一劈,只听得一声闷响,正在前冲的吐蕃骑士还没反应过来,只见黑暗中斜刺里冲来敌兵,横挥大刀,一刀劈中他的胸口,他还没吭气就被砍翻马下。
薛绍挥出一刀,砍倒一人,左侧立时冲来一群骑兵,那群骑兵原本正缓速前奔着,他们发现敌军来袭,一边用吐蕃语大叫着,并且在慌忙之中挥起兵刃。
薛绍眼看又一个敌人冲来,他一挥鹰角弓,刚柔兼济的弓身击中敌人的头部,敌人被击倒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