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噶尔钦陵的一声令下,吐蕃大军立即发生移动,噶尔钦陵的中军带动着整支大军朝向西侧移动,试图将兵力偏向西侧,进而阻截唐军。
安西军仍然在快速地移动,整支大军沿着吐蕃大军的北线飞速机动,继续用箭发式白磷弹攻击敌军。
安西军的侵扰攻击效果很明显,随着安西军的游弋攻击,吐蕃大军短时间又折损了上千的人马,这样的攻势主要是对吐蕃军队的士气打击也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吐蕃军人陷入急躁之中。
王海宾密切地留意着吐蕃军队的动向,只见吐蕃人的军阵开始出现乱象,尤其是吐蕃大军的南边,那里开始出现乱兵,也就是脱离军队整体,擅自行事的军队。
安西军得撑住这口气,眼下这个局面,就看哪一边能够绷得住了!
王海宾一边冲击一边继续寻找机会,就在此时,他看见吐蕃大军的中军主力发生明显的移动,吐蕃大军向着西侧移动,这动向明显是试图阻击安西军骑兵阵的移动。
随着吐蕃大军整支军队的移动,安西军突进的前方仿佛竖起一堵高墙,吐蕃大军调动他们的主力挡在了安西军的前方。
如何抉择?
王海宾面临这个巨大的问题,这个抉择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场大战的胜负。
如果安西军选择继续猛冲攻击,他们将与吐蕃大军的中军主力剧烈碰撞,这会给安西军带来伤亡,但是这也是一个机会,毕竟随着吐蕃军队的移动,吐蕃大军的中军失去了大规模的兵力掩护,安西军将与吐蕃大军的中军正面对决,这对安西军来说非常危险,但如果安西军战胜了呢?
如果安西军能够冲散吐蕃大军的中军,击溃吐蕃大军的核心?
噶尔钦陵就镇守在中军,如果安西军能够一举斩落或者擒获噶尔钦陵呢?
对于安西军来说,这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是眼前战场的变化太多,两军都面对高速的运动运转,都已经将体力、精力逼到了极致,谁都不知道自己能支撑多久,更不知道对方能支撑多久。
安西军这一阵如果直冲下去,自身可能逼出巨大的能量击溃敌军,也可能被敌军强大的、如铜墙铁壁一般的步兵阵给挡住,进而使高速冲击的骑兵团遭受巨大的杀伤。
王海宾倾向于直冲敌军的中军,虽然这样的抉择有相当的冒险成分,但是如果做出另一种选择,就是带领安西军继续游弋,继续与敌军周旋,这样同样十分冒险。
因为安西军经过长途奔袭,还有在山口与两万吐蕃先锋的遭遇战,还有刚刚的集团对冲作战,安西军的体力已经被逼到了极限。
连续两日的行军,还有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时辰的大战,这支安西军完全没有休息,这样的强度,再强悍、再老辣的军队也受不了。
王海宾对于眼下这群弟兄还能不能撑下去,着实是心里没谱。
与其继续赌下去,可能导致军队崩溃,不如就在此拼一把,只要能击溃敌军的中军,安西军就打开局面了!
王海宾心中拿了主意,他带领前锋凶狠地冲向已经来到他们前方的吐蕃大军主力中军。
薛绍守在中军,他看着王海宾带领的先锋的行动,他知道王海宾的抉择。
王海宾选择直攻吐蕃大军中军,这是薛绍意料之中的,薛绍在看到噶尔钦陵选择调动中军主力前来阻截安西军的时候,他就知道王海宾十有会选择强攻。
因为王海宾作为先锋的心态与处于中军的薛绍是不一样的,先锋的将士原本有三千多人,此时已经折损大半,可以说安西军大部分的折损都在先锋部分。
王海宾和众先锋将士看着大量的弟兄战死,他们已经杀红了眼,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会更加急躁,不会选择继续与吐蕃大军周旋,而会选择择机决战。
薛绍身处中军,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也可以更加冷静地判断局面。
在他看来,这时候选择与噶尔钦陵的中军直接碰撞,这是不明智的。
因为噶尔钦陵的中军一直保存着全部的实力,那些精锐的步兵清一色装备长矛,他们扎堆形成集团军,准备对付安西军的骑兵阵,可以想见,安西军这般冲过去,是不会占到便宜的。
安西军如果冲击过去,要面对的是噶尔钦陵的一万精锐亲卫,安西军将冲入这一万亲卫构建的长矛丛林之中,后面还有两万兵力随即围攻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