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安西军能够一举冲破噶尔钦陵的亲卫的长矛大阵,否则就会面临三万多步兵军团四面楚歌式的围攻。
王海宾自是也想到这一步,但是在王海宾杀红了眼的状态下,他觉得安西军凭借白磷弹的辅助,是能够一举冲破噶尔钦陵的阻截的,尽管会面对很大的困难,但拼一拼还是能够做到的。
薛绍则不相信所谓的拼一拼,这样做出的估算是不准确的,眼下安西军已经绷到了极致,将士们的体力、精神力也都已经逼到了极致,如果一击不利,安西军很可能就绷不住了。
相反的,噶尔钦陵的大军以逸待劳,特别是噶尔钦陵的中军几乎完全是生力军,对手眼下的耐力是比安西军更强的。
所以不能硬拼,安西军眼下的状态拼不起。
吐蕃大军的优势在于体力,劣势则在于心态,安西军则相反,安西军的优势在于士气,劣势在于体力。
所以安西军眼下不能凭士气硬拼,过快地耗尽体力,相反,应该继续游弋,继续折磨吐蕃大军,迫使吐蕃大军的心态陷入更加恶劣的境地,如果这三万多吐蕃大军在心理上绷不住了,安西军就有机会了。
薛绍当机立断,对亲卫喝道:传令!避开敌军兵锋!往北向游弋骚扰!
亲卫立即策马疾奔前去传令。
王海宾正率领前锋做出拼死一战的姿态冲向前方的吐蕃大军,此时他得到薛绍亲卫的指令,同时,他听见后方中军吹响的凌厉的号角声。
王海宾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即调转兵锋,收住攻击姿态,转向北方疾驰而去。
同时,王海宾怒喝:齐射!
安西军两千前锋精锐本已做好冲击接战的准备,他们清一色将马槊、长矛等长兵器缚在身后,手上持着的是弩箭上弦的箭发式白磷弹。
随着王海宾一声怒喝,安西军两千前锋精锐齐齐将箭发式白磷弹射出,攻向吐蕃大军的中军。
噶尔钦陵跟随中军移动着,他身为主将,坚守在中军的要害位置,他带领着大军及时赶到安西军前进的路线前。
噶尔钦陵看着安西军径直朝他们扑过来,噶尔钦陵的嘴角露出凌厉的冷笑。
来吧,拼死一搏,看看鹿死谁手。
噶尔钦陵仍然有相当的信心,他身经百战,凭着经验,他知道安西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骑兵能够支持这般长时间且高强度的作战,这支安西军坚持到眼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但噶尔钦陵坚信安西军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这些唐人军人是凭着意志力强撑,但是这样的强撑真能支撑多久呢?
噶尔钦陵认定,安西军对他进行正面冲击,他的精锐步兵将能够挡住这些骑兵的冲击,然后他后续的两万多大军会从两翼包围包抄,对安西军形成围剿之势,安西军必无法一举冲破他的中军,还必须奋力突围,但是那时候安西军必定很难突围,因为那时候安西军已经没有体力,就算是天兵天将,战至那一步,也无法再爆发出可观的战斗力,所以等待安西军的,就是在吐蕃大军的围剿中被逐渐消耗、消灭。
虽然吐蕃大军要围剿直至消灭安西军,还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噶尔钦陵非常自信的是,只要安西军按照他的预料行事,这个结局是无法逆转的。
噶尔钦陵看着安西军猛扑而来,他喝令:全军迎击!
噶尔钦陵身边的众精锐亲卫全数挺起长矛,组成密集的长矛阵,形成多重尖刺组成的刺墙,大军阵型严密地向前行进,准备迎接与安西军的碰撞。
但是就在安西军猛冲至距离噶尔钦陵的中军不足三十米的距离时,只见安西军的先锋骤然调转方向,大军折出一个凌厉的急弯,众骑兵避开了吐蕃大军的兵锋,转向吐蕃大军的北方疾驰而去。
噶尔钦陵看着安西军的急转带来的滚滚浓烟,饶是老辣如他,也不禁露出惊诧失色的神情。
安西军竟然仍然没有中他预算的计策!
噶尔钦陵虽然说不上算无遗策,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军事能力,还有战场的预判能力是有相当的信心的,但是今日一战,安西军已经两次瓦解了他的战术计策。
噶尔钦陵怒喝一声:全军前突!截击敌军!
噶尔钦陵已然大怒失色,他面对安西军的扰乱,面对安西军制造的麻烦,他的定力已经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