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海荣之名”
安和结结实实抱住弟弟海荣,亲了亲他的小脸,紧绷的神经微微放松了一些。
海荣高兴地咯咯笑个不停。
“静溪堂”内外,处处是规矩,处处是眼睛。三年来安和一直恭顺低调,总算没出什么纰漏。
臭小子,好像又重了,长得还真快。该给他做条新裤子了。
这是她亲手接生,亲自起名的臭小子,让她有一种血脉相连的真实感。
穿越当日,她抱着弟弟昏了过去。葛把总率领的巡检骑兵熄灭了烽火,验过苏佳-松克的路引和印信,把这不幸的一家人送至医馆。
安和再度醒来,已经接收了原身的全部记忆。
她从行李中拿出碎银子,向医馆求得半匹白布和针线。她一夜未眠,裁出一套母亲的寿衣,一套自己穿的孝服,两套婴儿的襁褓。
亲手为母亲李氏擦洗装殓后,安和在弥留的苏佳-松克耳边轻声道:“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弟弟。”
松克点头微笑,目光已十分黯淡,但还是透出慈爱。
这位父亲前一日回光返照,拿过纸笔,将调任途中患病经过写下来,最后歪歪斜斜地加上“罪臣情急之下点烽火求救,万死莫赎”一句。
安和想到此处,心头一阵酸楚。有原身遗留的影响,也是真的感受到了这份亲情。
安和又道:“弟弟的名字……”
没有应答,松克已经含笑而逝。安和跪下磕了个头,转身擦了擦眼泪,又拿起针线,为这位“父亲”赶制寿衣。
广州知府陆文昭得知此事,扼腕长叹,赶忙派了数名经验丰富的仆妇来协助“官员遗孤”料理内务。这些人都是知府家的老人儿,事无巨细都会报给陆文昭知道。
连日下来,几名嬷嬷倒都有些服气,对安和“含悲侍亲”的“孝女风范”称颂不已。
虽然心情低落,安和还是默默吐槽:不就是做了几件衣服,都坐下,这是服装设计师的基本操作。
内心深处,安和其实很害怕。
害怕被看穿不是原主,被当成妖怪烧死。
害怕穿越后渐渐迷失自我,忘却自己本来是谁。
丧礼之前,陆知府派人送来松木牌位,匠人询问了松克夫妇的名讳,生卒,又问孝子孝女如何署名。安和伤感地道:“阿玛数月前早定了名,生子名海荣,生女名和芳。”
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没人能想到这是安和自作主张,灵光一闪脑补的名字。
匠人行礼告退。知府派来的书办不疑有他,为弟弟记名苏佳-海荣,又将生辰八字录入丁册。
丧礼之后,松克夫妻因瘟疫而殁,又远离籍贯,尸身不好就地安葬。经安和同意,广州府衙安排专人负责,将二人火化,骨灰坛放入棺椁之中。
双亲的棺椁应送回原籍下葬,还要照顾襁褓中的海荣,安和手上的碎银子不多了,心中暗暗忧虑。
正在此时,陆知府寡居的母亲于老夫人,听闻安和是个难得的孝女,特意把她接入府中,并透露出收养姐弟俩的意思。
安和从“记忆”中得知,苏佳氏是满洲老姓,分支极多。而松克这一支早就没落,五服都凑不齐全,族中根本没有重量级大佬。
这样一个八品小官的生死原本放不到上官眼里,只是“调任官员及家眷瘐毙在途”好说而不好听,知府大人唯恐官声有碍,这才要描补一二。
于老夫人只不过顺势而为,意思意思而已。正式收养要改宗谱和姓氏,直接涉及家族利益分割,岂是弱女孤儿能掺和的,那是嫌命长了。
想通了关节,安和盈盈拜倒,言辞委婉而谦逊。
“老夫人明鉴,我姐弟两个命格有亏,连累父母双亡。府尊大人体恤属下,为双亲举办丧礼,已经是大恩了,岂敢得陇望蜀?和嫣愿为义女,日夜为府尊大人和老夫人祈福。”
于老夫人见此女乖巧伶俐,既全了知府颜面,又不攀附富贵,倒生出几分真心怜爱。
认了干亲之后,于老夫人带着姐弟俩住进自己静养的静溪堂别院,并悉心教导安和礼仪规矩,要求十分严格。
在于老夫人的安排下,安和带着弟弟在静溪堂为双亲守孝,松克夫妻的棺椁暂且停放在韶关的广府义庄里。
于老夫人想得通透,这个名义上的孙女,三年出孝后横竖是要选秀的。若沐天恩指婚给贵人,和嫣自然需要助力,不会忘了自家这份善缘;若是落选,自己也可做主,为她找个差不多的人家,一副嫁妆又不值什么。
三年来安和低调养弟,却不是足不出户。
每个月她都有两日外出,除了到广府义庄祭拜父母,还以祈福为名,将广州城内外的寺庙、道观都走遍了,连西洋人开的教堂也没放过。
广州城上层圈子都知道,知府的义女苏佳格格,每月为双亲和恩公祈福,见庙烧香,遇佛参拜,连西洋神仙都敬到了。凭这份纯孝诚心,谁不说一句难得,谁不礼遇三分。
如今,坚持不懈的口碑营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