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想尽力澄清桓帝,灵帝时期被搞的混乱不堪的政治,以此获得名誉震动天下。
所以在叶林看来,董卓未必真说过“杀人全家”这类的话,说了也未必会真的去做,毕竟只是首次征召,人家不来就杀人家全家,绝对不合适;
或者也有可能只是一时的粗鲁和用词不当,就像拿戟扔吕布,也只是正在气头上,并不是真要杀吕布。
申屠蟠没有接受董卓的邀请出山做官,却平安无事;袁绍一怒之下跟董卓正面交锋,横刀而出,把节挂在东门上不辞而别,董卓也没有追杀他,
伍琼是董卓信任的人,于是在董卓面前为袁绍解释:
“废立皇帝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袁绍不识大体,害怕逃窜,并不是有其它志向。
现在急着追捕他,形势必定会发生变化,
而袁氏家族树立恩德已经四代,门生旧吏遍布天下,
如果袁绍招纳豪杰,招募士兵,英雄因此而群起,那样太行山以东就不是归你所有了。
不如赦免他,封他一个郡守之职,袁绍听说你赦免他的罪过,必定高兴,以后就不能成为祸患了。”
董卓认为伍琼的说法很对,于是派使臣授予袁绍渤海太守之职;卢植竭力阻止废掉弘农王刘辨,结果也只是被免去官职,从容离去;
再比如说郑泰阻止用兵之议,虽然激怒了董卓,但他后来认个错,双方又正常了。
所以蔡邕只是说身体有病,况且比起上述几位,态度要好得多,怎么也不可能被杀全家的。
如此看来,史家的记录,有时的确带有感彩。
何况蔡邕从来就是铁骨铮铮的士大夫好吧,最初蔡邕开始做议郎的时候,
经历了狠毒的程璜,残暴的阳球,这二位想杀谁就杀谁,而蔡邕不怕他们,上书弹劾他们。牵连到他的叔叔蔡质,
当时两人几乎都要被处死,然而他们并不惧怕。多么雄壮的志气!
所以就算到了董卓入朝,董卓说“我能杀人全家”,难道蔡邕就怕了吗?
蔡邕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对死亡没那么恐惧。他遭贬官流放十余年,以仁人志士自居,对宦官的怨愤日积月累,痛快淋漓的弹劾他们于一朝。
所以蔡邕并不是因为害怕董卓而应招,而是因为董卓确实矫正了宦官的恶政。
蔡邕于是乎成了董卓的御用文人,董卓也想通过对文人的代表蔡邕的重用缓和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关系,
只是这位仁兄的做法有点坑了董卓,不仅弄的人神共愤,也给自己召来杀身之祸,死于王允之手。
董卓征召蔡邕历任三个部门的长官,恰恰是在太后被杀,天子被废,大臣被诛,挟持献帝迁往长安的三个时间点。
汉朝宗庙被烧毁,先帝陵墓被挖掘,人民尸横遍野,蔡邕此时却助纣为虐,
蔡邕当时建议董卓削去和帝以后四位皇帝的庙号,对董卓的残暴视而不见,
却卖弄自己的学术,这不仅是给自己挖坟,也是让领导面子过不去。
董卓被杀,蔡邕去哭董卓,结果被王允下狱,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