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张淑珍以前就经常放在嘴上,如果是上一世毕佳兰肯定会害怕,担心张淑珍真的不给她吃穿,她该怎么办?她能做什么养活自己?
但是现在,她没有什么好怕的,离开她离开这个家肯定会过得更好。
晚饭过后大家纷纷端着小板凳来到水井巷乘凉,只是今天来这里乘凉的人格外的多,原因不用想也知道,自然是毕佳兰下午的时候拒嫁事件。
若是一般人家肯定也没什么,关键是人家有“三转三响”,这在玉皇镇绝对是一件大事,能出得起“三转三响”的一般都是万元户,可是这样的条件毕佳兰想都不想就拒绝。
更让大家大跌眼镜的事情是,她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竟然口出狂言,要自己挣钱读书,还要给家里拿生活费,这对玉皇镇的居民来说简直是天荒夜谭,一时间毕佳兰再次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
“老毕,这都是真的吗?”半条街的人都来到来水井巷子乘凉,说话的李昭跟毕顺明同在供销社开车,他大儿子跟毕佳兰是同班同学,今晚他们一家五口都来到来这里。
“你家佳兰好像自从上次摔下山后性格都变了,会不会是把脑子摔坏了?”说话的是街对面的李大婶。
“就是呀,你说以前佳兰是多么乖巧的一个孩子,干起活来跟大人一个样,现在怎么变成这样来呢?”
“我说呀,多半是因为那个外地人,你们想呀,他来历不明,整个玉皇镇就你家毕佳兰跟他走得最近,那个不是我说的呀,是有人亲眼看见,他们经常孤男寡女的待在屋里,不知道干些什么。”
“听说那个外地人跟刘书记关系很好,好像很有钱,如果佳兰跟他也还是不错的,就是不知道人家底细,佳兰就这样跟着他,恐怕会吃亏。”
“可不是吗?李媒婆这个人还是挺靠谱,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怎么想的,古话说得好,女子无才便是德,现在这个社会是怎么了?管他是男是女都让送学校去,女孩子读书不是浪费钱吗?”
“你个老婆子知道什么呀?不懂别乱说,读书肯定要读的,不然写封信发个电报都不行。”隔壁王大爷咂巴着叶子烟说道。
“我们管不了那么多,她爱嫁不嫁,读书也好,跟那个外地人干啥也好,我们都不管了,每个月给家里五块钱,她的生活费按顿算;如果他俩真要结婚,那到时候把三转三响拿出来,我跟李媒婆谈的礼金是多少,那个外人也照样拿那么多就行。”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张淑珍听得耳朵发烧,再也憋不住了,一股脑的全撂了。
“要是她没结婚就把肚子搞大了呢?我不信你们不管。”
“我管她干什么呀?没有她我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她要是死了,大不了我贴一张草席,裹了把她扔出去,我就当她从山上摔下来时就死了。”张淑珍提高音量大声说道,生怕谁听不清楚她的话一样。
“我这两个以后要是这个样子,老子亲手把她打死。”李昭扭头看了一眼窝在他脚边的两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
两位小姑娘被父亲说话的语调吓得往身后母亲身边躲了躲,不料母亲一脸厌恶的踢了两人一脚。
……
第二天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毕佳兰便起床拿着自己的东西(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几本已经完全看不清书名的小说)出了门。
毕佳兰到耿少卿家时,他正在摆弄不知道从哪里借来的生锈的自行车。
“你现在可是玉皇镇的名人呀?”
“你也是呀。”两人相互调侃着。
“你这破儿自行车是哪里来的?”毕佳兰绕着耿少卿和那辆完全生锈的自行车转了一圈问道。
“昨天去找刘书记借的,当时他特别慷慨的说送给我一辆,结果昨天晚上让人送过来,乌漆麻黑的我也没看,今天早上我还打算骑着它去台川,一看竟然是这个样子。”
“昨天晚上我连夜把养殖手册看完了,我们缺的东西还很多呀,什么架子,簸箕,蚕房,你准备这一次养多少?”毕佳兰说着便蹲了下来,朦胧中看着头发微长,依旧那么俊俏的耿少卿问道。
“我现在也一无所知,一切都要等我从台川回来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我手上现金就一百块钱,除了置办东西以外我们还得生活,我们必须精打细算。”
“架子簸箕的尺寸到时候你问问,这些东西我们可以自己做,木头竹子多的是。”
“说道这里我就生气,那么多罐头糖果要是还在,拿到台川卖掉也要赚一笔钱啊,你干嘛非让人来吃掉呢?你当时怎么想的呢?”耿少卿说着便站起来,手里拿着脏抹布在毕佳兰的眼前直晃悠。
“你会同意拿去卖掉吗?我要是不把罐头给你消灭掉,你现在还过着挺尸的生活。”毕佳兰理直气壮的说道。
“懒得跟你说,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还想做生意。好好听着,昨天我都看了最右边那两间屋子比较背阴,适合养蚕,今天你把它好好收拾一下,该准备的东西开始准备着,等我回来。”说完耿少卿便骑上自行车,在院子里蹬了两圈。“还可以,能骑,待会儿上街加点气,今天就靠它了。”
“什么人呀,得了便宜还卖乖,说我没有经济头脑,要不是我你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露宿街头呢?”毕佳兰也毫不示弱的冲着耿少卿的背影大喊道。
玉皇镇都在毕佳兰着一声呼喊中被唤醒,昨夜水井巷子旁边的议论内容,也被各位善于讲故事的大妈大爷演绎成各种各样的版本在小镇之中流传。
张淑珍从来不把毕佳兰当回事,甚至因为这一次她当众让她丢了脸,张淑珍私底下跟着外人一起讲毕佳兰的不是。
毕顺明终究还是对毕佳兰赚钱的事有兴趣,可却不知道怎么拉下这张老脸去问,而那些传的沸沸扬扬的流言给了毕顺明一个光明正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