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朝。
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凌厉的目光一一扫过底下的大臣们,今日大家也累了,早些退朝吧!
正准备离开,礼部尚书段端却从人群之中站了出来,先是掀了袍子跪在地上,这才缓缓开口,启禀皇上,微臣有事启奏。
老皇帝眯了眯眼睛,看他这么一副架势,心中也猜到了他接下来想要说的话是什么,抬手挥了一下袍子,眼睛状似不经意的扫了一眼一旁站的端正的郁明琛。
段爱卿有何事啊?
启禀皇上,老臣以为,皇上虽然身体康健,然则立太子之事还是得趁早,一来可以稳定朝堂,二来也可以安抚民心,大皇子叛乱之事虽然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但是毕竟对于百姓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果是皇上能够尽早确立太子的人选,对于百姓们来说,心中也会慰藉不少。
礼部尚书段端一向以坦率直言出名,其他的大臣们虽然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毕竟皇上已经多次的表示过,非常排斥这个话题了,所以他们即使是着急,也只是写奏折,皇上如果不理会他们,他们就继续写!
没想到这段大人竟然敢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直接请求皇上立太子,这不就是逼着皇上给他们一个结果吗?
皇帝没有说话,只是冷冷的看了一眼底下的众人,既然今天段爱卿说出来了,朕知道你们之中也有很多人和段爱卿的想法一致,不如都站出来吧!
底下的众人面面相觑,都是写过奏折的,如果现在不站出来的话,那就是欺君,恐怕情况会更加严重,没有犹豫多久,他们就一个两个的走了出来,低着头跪下。
转眼间,大堂上就跪倒了一片,只有寥寥几个人还站着,郁明琛和三皇子郁明良两人也在一旁站着。
郁明琛脸上的表情淡淡的,他对于这些事情不感兴趣,只想着早点下朝。
郁明良则不一样,天知道他向往太子这个位置有多久了?之前他头顶上有那个大哥,所以就算他心中嫉妒,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如今老大倒台了,其余的两个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如果真的要立太子的话,他绝对是最佳人选!
老皇帝看了他们二人一眼,淡淡的开口,老三,你来说说看。
郁明良心中激动,满脸都是得意,但是还是稍微克制住了,回父皇,儿臣觉得诸位大臣说的有理,虽然父皇您现在身体康健,春秋鼎盛,但是太子之位毕竟关系到朝廷根本,的确是应该找一个有才能的人来担当。
皇帝看了他一会儿,点了点头,又朝着一旁默不作声的郁明琛说道:老五,你怎么说呢?
郁明琛愣了一会儿,似乎是没想到皇上会问他。
回父皇,儿臣刚回京城不久,对于这些问题也不甚了解,父皇您英明睿智,想必是心中早有决断,儿臣听从父皇的吩咐。
态度恭敬,语气谦卑,让人挑不出一点的毛病。
皇帝皱着眉头看着他,眸中阴暗不定,他这个儿子,他真的是越来越看不懂了,自从回了京城之后,每天除了上朝,其他时间都待在府里,从来不与其他大臣私下会面,看起来老实的不得了
诸位大臣说的也有道理,朕这几日也看了你们送过来的奏折,也仔细的思索了一番,只不过诸位大臣的意见并不一致,朕也着实有些为难,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不如就以三个月为期,在此期间内,哪位皇子的表现最好,朕就立谁为太子,诸位大臣觉得如何?
众人连忙点了点头,本来都没有打算皇上会同意这件事情,没想到他居然轻而易举的就同意了,看来是他们想多了,皇上的确考虑的比他们周到,如今在这京城之中只有三位皇子,七皇子年幼,就算皇上喜爱,夺得太子之位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只有这三皇子和五皇子可能性最大,他们只需要在二人之中选出一位可靠的人投靠,也就不愁着后面会出什么问题了!
对了,明礼离开京城已有数年,朕对他也着实思念,朕准备这几日宣他回京,不知道诸位大臣可有意见?
在场的众人都不是傻子,当然没有意见了!
二皇子离开京城也有五年了,这么久都没有回来过,怎么刚好在准备要立太子的时候,皇上就叫他回来呢?想必是皇上准备这一次也让二皇子参加太子之争,如此一来,他们可得好好的思量一番了
一场朝会就这么结束了,诸位大臣的心里面是各有心思,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如今有三棵大树摆在他们的面前,就看他们到底要选择哪一棵了。
在他们三人之中,三皇子无疑是占有不小的优势,毕竟他在京城多年,就算再无能,手头上也培养了不少的势力。
五皇子初回京城,虽然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毕竟无权无势的,皇上这么多天也没有给他安排一个正经的职务,虽然名义上是个王爷,但是手头上一点权力都没有,在这场争斗中,很有可能会吃亏。
至于二皇子,虽然在江南待了数年,但是他毕竟是皇上曾经最喜爱的儿子,而且最重要的事情,谁不知道相府的千金,对二皇子情根深种,甚至于为了二皇子,这么多年来拒绝了多少男子的示好,如果这一次二皇子可以回来的话,丞相府绝对是他背后的靠山,到时候谁输谁赢,还真的不一定呢!
郁明良洋洋自得看着他们,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就算老二回来了又怎么?离开了京城这么多年,他就不信他回来能翻出什么水花来,这一次他一定会赢,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正准备离开,一个人快速的从他身边走过,连头也没回,郁明良眯着眼睛看了一下,此人正是郁明琛,只不过他脚步匆匆,似乎是急着要干什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