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影子人物
红色中国向全世界输出革命,这个城市成为神秘的基地之一。离城市七八十公里的山坡上,一片树林子里,一座没有挂牌的楼房,架有铁塔天线并有军人守卫,是东南亚某国共产党的一个广播电台——这事多少年后才为公众所知,楼房成了一个游者出入的历史遗迹。来自几个东南亚国家的红色干部子弟,还有些烈士遗孤,安顿在远郊一个学校。我们曾去那里举行篮球友谊赛,向对方球友赠送毛主席像章。我的一位大龄同学,好像姓罗,记不太清楚了,还在那里交上一位女友,据说是菲共首脑的女儿。那女孩大眼睛,大酒窝,中国话学得很快,最喜欢打乒乓球。
罗同学带这位女孩来到学校,说他不久前偷渡出境去越南参战抗美,不巧被解放军的空防部队抓住,押解回国,惨透了。不过,他说他还要去的,等到东南亚全解放,哥们可能混成一个旅长或师长,到时候一定邀我去旅游,饱吃那里的香蕉和木瓜。
一位偷渡同行者已死在美国b52的狂炸之下,也是他说的。
我下乡后还见过这位罗同学。他不知为何没去越南,红色公主似乎也没下文。但他同我说起了马涛,一个他无比崇拜却无缘得见的思想大侠,知青江湖中名声日盛的影子人物,曾任某红卫兵小报的主笔。
“你是说马涛?我认识呵。”
他圆睁双眼,把我当恐龙上下打量,“吹吧,骗谁呢?”
“吹什么?他妹妹将来说不定还是我的……那口子。”
他差一点眼球掉出了眼眶。
“你看你,至于吗?我有什么必要骗你?”
“你真的……认识他?”
“真的。”
“你是不是耍我?”
“懒得同你说了。”
“亲爱的,那你一定要带我去认识一下。”他立刻拍打我身上的灰,买来一支冰棍递给我。
他从抽屉里搬出一本剪报,里面有不少马涛的文章,化名“新共工”“潜伏哨”“小人物”一类,都是红卫兵小报上的时论。他又掏出一个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有各种他抄录和珍藏的格言:
革命就是看似凶手的外科医生。
胜利的最大秘密,在于等待对手犯错。
青春——与年龄无关的热情。
……
“你听听,说得太好了,太深刻了!也就是一个中学生,你说他脑子是怎么长的?听说他的数学,初中时就自学到高中,觉得物理课本没意思,索性自己重新编写了一套。有这事吗?听说他很多的文章都不打草稿,直接往蜡纸上刻……”他兴冲冲向我打听各种细节,又翻动纸页,温习下一句格言。
我无法证实传说,也无法确定那些格言都出自马涛。我略感吃惊的是,涛哥什么时候已如此深入人心了?也许是时间长了,接触多了,见多不怪,加上马楠这一层关系,我倒也没觉得他神奇到哪里去。他没叼烟斗,没披风衣,没戴花呢贝雷帽,没敲击打字机并且在壁挂地图前踱来踱去,不像个来自巴黎或彼得堡的革命党魁。“托洛次基同志……”他没这样嘟囔过。“阿芙乐尔巡洋舰在哪里?……”他没这样打过电话。虽说鼻梁高挺,眉骨峻突,隐有几分凌厉之气,但他那虎背熊腰拿去扛包还合适,戳在哪里打铁或夯地也合适,说到底也就是一普通人,在民办中学混过的高中毕业生吧——当时很多低下家庭背景的学生,地主或资本家的子弟,只能去这种学校,隐在小巷里的那种,连操场都不一定有。
这位涛哥似乎还有一点点笨,一点点痴。他对自己入迷的书过目不忘,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某一段,甚至能准确锁定哪一页,讲一个小说或电影里的故事,也能风生水起和精确无误。但他就是不大记人,是个“大字先生”——农民们对粗心人的另一种说法。据说他下乡后,把村里的姓王的叫成姓刘的,把杀猪的叫成弹棉花的,把人家的三大姨叫成四姑娘,一再搞乱村里人的辈分和姓氏,被旁人纠正了,下次还可能错。他在三〇一国道边一个知青户住过两天又吃又喝,还拿走人家几毛钱搭乘汽车,但那位债权人后来见到他,他根本不记得,理都没理,只看了一眼便倒在床上继续读书,把对方气得脸红脖子粗。“什么人呢?怎么这样白眼狼?他去我们那里流窜,谁不是把他当祖宗供着?他担过一次水么?劈过一根柴么?摆过一次筷子么?”
有人把这些悲愤万分的话转述给马涛。
马涛很奇怪,“有这事?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天地良心,他可能真忘了。他身边的人都知道,扫帚倒在地上,他路过好几次也不扶;饭烧焦了,他路过好几次也不熄火。这都是他的常态。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他的世界里完全没有扫帚、饭锅这一类婆婆妈妈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