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四章 以和为贵,不要打(6/7每日,求鲜花求评价票)

李道然对怎么算计一个女人的事情不感兴趣,不过既然有办法,姑且为之。

现在刘邦在他这,吕雉是想要和李道然打,还是和?

她是要刘邦回去呢,还是把最好把刘邦和李道然一起消灭,这样她就可以君临天下?

如果打,那就没什么说的,如果不打,她难道就没有一份恐惧吗?

她不担心,李道然打进长安,诸侯王们反过来杀了她?

如此,打还不如不打,不打那就是和平了。

而在这里,除了吕雉之外,还有长安的那些大臣们,这些人,当然是希望能不打,最好不要打了。

主战派和主和派,加上投降派,三个派系不好说谁站上风,但投降肯定是没戏,打不好说,反倒是这个和。

以和为贵,这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谁不希望平平安安的享受这大汉天下的荣华富贵,如今不是李道然要折腾,而是刘姓。

如果刘邦和吕雉能像光武帝刘秀那样和和气气,何至于死那么多人。

一个王朝是不是要灭亡,不是靠怎么样防范诸侯,关键打铁还是要自身硬吧。

夏王朝亡于桀手上,商王朝断送在殷纣王手上,周王朝断送在周幽王手上,西汉亡于汉平帝手上,东汉亡于汉献帝。

为什么而亡?

要么是君主无道,要么是君主无能。

可以理解为气数尽了,或者德性败光了,当然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实际原因。

就是大汉王朝,有文景之治,又有汉武天下,然后如果不是光武帝刘秀给大汉续了气命,这样的一个王朝,可以说连四百年都不会有,最多两百多年就完事了。

为什么?

问题的本质在于,凡天下之事,能者居之。

皇帝有能耐,没有条件也能创造出有利的条件,皇帝没能耐,强盛的王朝也会落败。

对比之下,一个天下什么时候都是需要一种法度。

因此,想着怎么样保住刘姓天下,不如想想怎么样,让每一代皇帝有能耐,让有能耐人的当上皇帝,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吧。

这样做的一个前提,就是制度。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有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秦朝的灭亡,不是没有消灭六国贵族以及所有诸侯王,这样的敌人说实话永远都会存在,只要有人在,这样的敌人就消灭不干净,这就是人心。

不是亡于从夏商周遗留下来的制度,而是政和治。

也有人会觉得,如果不是有那些六国贵族和诸侯王,就算秦国再怎么暴虐,帝王再怎么昏晕无道,天下再怎么混乱,又怎么会产生震荡呢?

这就是畜生的想法,秦朝这样的王朝存在的凭借本来就是应该让天下太平的,如今都乱了,还指望不要发生叛乱,这……

这样的人自以为有点小聪明,就能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只有他机灵,这种人那就是死也活该。

因为当那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说六国贵族和诸侯王了,就是天下的黎民百姓都能让天下乱了,最先起义的是陈胜吴广,不是什么王侯将相。

秦王朝灭亡是因秦国律法太过于严酷,在得天下之后依然没有宽松,导致人为了活命不得不反,在得天下之后也没有修生养息,给出足够时间,下层阶级也没有办法提升上层,导致人才断层,以至于太多人才流落到民间,不能为朝廷所用,并且没有机会好好消化一下六国灭亡后遗留下来的矛盾。

这么多因素聚集在一起才爆发出二世而亡的结果,试想一下。

秦朝灭亡时候,日后得天下的刘邦只是一个小小亭长,国士无双的韩信饿的吃不上饭,千古神勇的霸王项羽默默无名。

这样一个秦朝灭亡一点都不会令人吃惊。

如果人都能吃的上饭,都能有向上层提升的希望,日子过得安稳太平,制法有度,那些六国余孽,又有什么理由和资本,底气来号召他们的子民反叛?

谋略可以制人,也可以害人。

因此绞尽脑汁的想着怎么样自保,怎么样保住自己的东西,不如想想为什么可以得到这样的东西吧,得到又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抢能抢来吗?

换算过来,李道然的反叛,按理说是当今天大汉天下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因为他反叛,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利益。

他没有登基称帝,也没有杀刘邦,同样没有得到什么其他好处,他显得一如既往,如今兵进洛阳直逼长安,也只是要平定吕后叛乱。

这样一位楚王,长安有什么理由大动干戈,起天下之兵,而讨伐叛臣?

难道洛阳城中的百姓,如今过的比长安城中的百姓们要差吗?

李道然和长安讲和,就是要让这些人都知道,他不站在刘邦的角度,也不是站在吕雉的角度,恰恰相反,李道然就是站在这些臣民的角度,去做这件事情的。

所以他要谈,不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