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停在村口,谢琬从车上下来时,小耳朵已经趴在她背上睡着。她付了钱下车,重新戴上帷帽,吃力的拎着竹篮往村里走。
此时正是正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小路上没什么人。谢琬走一段路又停下来换只手,等到家时,已经大汗淋漓。
她把竹篮放在院子里,回身关了大门,背着小耳朵进屋。
回到屋里,小心的将小耳朵放下来,抱到床上。又在井边打了水,照例拿盆在院子里晒了小半盆水。
自己拿另一个盆装水先擦了把脸,然后换了盆水端进屋里,脱了衣服擦了擦身上的汗,又换了身干净衣服才感觉到舒爽。
出来时院子里晒的水已经温热,端着盆进屋,重新拿一块帕子沾了水给小耳朵擦脸,然后解开他的衣服摸了摸,小家伙身上也有汗,黏腻腻的。
谢琬把帕子扔回盆里,坐在床边看了一会儿,还是起身从衣柜里拿了一件自己做的小褂子出来,放在一边。
重新绞干帕子给小耳朵把身上也擦了一遍,然后小心的抱起他把衣服脱了,换了干净清爽的小褂。
小耳朵睡得很沉,谢琬给他换衣服时也没醒过来。给他换好衣服,重新放到床上,小肚皮上还要盖一块小毯子。
小家伙仰面睡在床上,两只小胖手举在脑袋边,两条蛤、蟆腿儿微微曲着,睡姿可爱的紧。
谢琬给他把手拿下来放在身侧,不一会儿又自己举起来,还秀气的咂咂嘴。
谢琬挨着他坐在床边,看了他一会儿,端着水出去了。
她坐在堂屋里喝了两杯凉水,歇了一会儿,感觉暑气过去,起身走到院子里,把竹篮里的两桶牛乳提出来,其中一桶直接用绳子绑了沉到井底凉着。
古代的天气没有几千年后那么可怕,哪怕白天燥热无比,到了傍晚也会凉爽下来。水井底下更是清凉无比,即便是夏天,刚刚舀上来的水摸起来也有些刺骨。
所以即使没有冰箱,食物放在井里一时也不会变味儿,牛乳放在井底兴许也能放到明天。
谢琬把另一桶牛乳带着竹篮直接提进厨房,她想先试试看能不能做出冰皮月饼。
冰皮月饼,最重要的就是冰皮,好的冰皮外观晶莹,能看到内里的馅料,入口弹牙软糯,从外观到口感都和一般的月饼皮不一样。
谢琬找出糯米粉、粘米粉、澄粉、面粉、白砂糖和鸡蛋摆在桌子上,做冰皮需要澄粉、粘米粉、糯米粉、牛奶、白砂糖和油,材料看似很多,其实只要按比例混合搅匀之后,蒸熟放凉就可以用了。
谢琬回选择做冰皮月饼,也是看中它材料易得,步骤简单。
澄粉、粘米粉、糯米粉和牛奶的比例是二比三比四比六,谢琬曾经研究过,按这个比例做出来的冰皮不粘手、硬度也够,上磨具之后,花纹清晰。
她拿出小秤,按照比例称了二两澄粉,换成现代单位也就是一百克,然后依次称了三两粘米粉,四两糯米粉和六两牛奶。
砂糖和油的比例是一比一,同时是二分一份澄粉的重量,也就是各一两。
谢琬按比例称好所有的材料,澄粉、糯米粉、粘米粉过筛,筛过之后的粉更加细腻顺滑。
牛奶和油一起倒入锅中,一边加热一边加入砂糖,搅拌至砂糖完全融化后起锅。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将筛好的三种粉料加入奶中,搅拌成无颗粒状的面糊之后静置两刻钟。
谢琬将调好的面糊放在一边,又舀了一些糯米粉出来,架上炒锅炒糕粉。
糕粉就是将干净的糯米粉放入炒锅里炒熟,做月饼时用作手粉,防止月饼皮粘手。
炒好糕粉,换蒸锅,将放好的面糊上锅蒸一刻半钟。
蒸好的面糊像化掉的猪油一般,米白色还很粘稠,表面有许多浮油,放在一边晾到不烫手后,直接揉成面团。揉搓的过程中,浮在表面的油会慢慢被面团吸收,揉好之后表面光滑,像个油团子一般。
谢琬将揉好的面团装在盆里,放到井底静置,一个时辰之后就可以拿来做冰皮了。
冰皮做好,谢琬开始考虑馅料。
今天回来得急,而且两桶牛乳太重,她没有想到要去买豆沙和蛋黄。
看到桌子上的鸡蛋,一个主意从脑子里冒出来。虽然差点材料,主要材料都有,做个简易版的奶黄馅应该不成问题。
谢琬拿了几个鸡蛋打进碗里,搅成蛋液放在一边。
因为没有黄油,谢琬只能改变一下步骤。将面粉、澄粉过筛之后混在一起,加入砂糖,然后将蛋液分成三次倒进去,使劲搅拌,搅成面糊状,再加入煮热的牛乳,不断搅拌,搅成没有颗粒的奶糊状后,上锅蒸。
蒸的过程中,每隔半刻钟取出一次,用筷子将蒸好的奶糊搅散,反复三次,等到再搅拌时有结块的感觉,就能起锅了。
起锅后将蒸好的馅料倒出来打散,然后用勺子将表面刮平,同样放到井底静置一个时辰。
冰皮和馅料都做好,接下来只等冷藏好拿出来包,然后上模具。
谢琬把碗柜里的月饼模子找出来洗干净,放在桌子上备用。
这模具是她之前在镇上买的,很传统的图案,没什么新意。
她琢磨着如果今天的试做成功了,就自己画些图样拿到镇上让人工匠帮忙做几套可爱的模具。
无聊等待的时候,谢琬看到小木桶里剩下的大半桶牛奶,嘴馋的毛病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