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四藤典制之宗正卿 五宫中浴佛法会 六尼师的茶

四藤典制之宗正卿

藤典制前日与我说,皇后殿下于便殿时,宗正卿(即武承嗣)因任上未多久缘故,特来回事。说的甚麽没有太留意,约莫总是关于皇后殿下戚属事体。宗正卿行礼时候,很些洒脱样子。与皇后殿下言语时,因为都是亲戚,没有隔帘,然而也甚是斯文。宫中人皆曰宗正卿是世上少有美男子呢。

藤典制说的时候,殿里只我与藤典制两人,余的早遣散出去了。那看来藤典制真很喜欢宗正卿了。说来藤典制确也算得是宫中少有的美人。现下也才将至十三(虚岁)。藤典制向来少有敷粉,很娇小身影,脸上常带着婴儿般稚气神情,口脂倒是娇艳的很的那种殷红,卧蚕眉涂得乌黑。说起宗正卿时泛着神采。

赵侍儿与我说,她听老一辈宫里人私底里议论,唐宫里,最似当年皇后殿下的自然是我。能与我相称美的就只有藤典制了。

注:《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诸帝公主》“后(武后,即武曌)常谓(太平公主)‘类我(武后,即武曌)’”

五宫中浴佛法会

前些时佛诞节那天,宫中举行浴佛法会。去的人很多,我也到了那里。法会很庄严肃穆进行。

只是到了俗讲时候,台上那么呀呀唱呀唱的,下面就喧闹起来。而且人多缘故,很热。阿姆向来很爱这个,我却觉得没有意思,就往尼寺后藏经楼去了。

有个小尼在那里扫地,见我来了,后面跟着赵侍儿,还有侍从们,就行了个礼。藏经楼后面是方水池。好像说尼寺维那主意,侧旁种了好些棣棠花,虽然开过了,也还那麽茂盛着。

后来还是赵侍儿说,回殿院去罢,俗讲要很久的,阿姆一时不得回。就留阿姆与几个亲近人那里。于是就归殿院了。

注:太平公主常近佛寺,甚广修佛寺者。其一见《长安志(宋宋敏求)卷第八唐京城二次南进昌坊【按唐人多云晋昌坊然晋进义同】东南隅兴唐寺》“神龙元年太平公主为武太后立为罔极寺穷极华丽为京都之名寺开元二十六年改为兴唐寺”)

六尼师的茶

宫里暮深时候,烛火燃起来了。入夜卸妆之时,侍儿说要不要用一下益母草留颜粉呢?于是就用了。我与侍儿说,再添些细研的珍珠粉罢。殿里用的白檀香,也添些紫丁香。

佛诞节时尼师让送来些今年蜀地尼寺种的新茶,尝着倒是好。与宫里每年进上的不同。做的小方饼子,只是碾细了冲饮,不加姜盐,说是这样的用法。

尼师还送了些上好郁金,说如果喜欢,可以添些于茶里。

送茶小尼还说,今年岭南新茶待过些时那里法师会有人送来,与蜀地的不同。届时再奉上罢。

就想起每年宫中随日里好的不好的茶赏赐时常用。

又因为说到岭南,宗正卿原来于岭南很些年,想必于饮茶有些研究。甚麽时让宗正卿请皇后殿下品饮一下呢?宫里可以办个茶会甚麽的。尼师也可以参加。皇后殿下会觉有趣麽?

一、茶之于宫中常见于隋唐之前:

1、《资治通鉴卷八十晋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吴主饮群臣酒,不问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至(韦)昭,独以茶代之,后更见偪强。”

2、《南史卷四齐本纪上第四齐武帝》“又诏曰:“……祭敬之典,本在因心,灵上慎勿以牲爲祭。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未山陵前,朔望设菜食……。”是日上崩于延昌殿,年五十四。群臣上諡曰武皇帝,庙号世祖。(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九月丙寅,葬景安陵。”

二、贡茶之见于南北朝及唐:

1、贡茶之常见于南北朝:

唐陆羽《茶经卷下七之事》“山谦之(南朝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御荈,即贡茶。也即,南北朝刘宋时期早有贡茶也。)。”

2、贡茶之常见于唐:

《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怀州河内郡,雄。武德二年没王世充,侨治济源之柏崖城。四年,世充平,还旧治。土贡:“平纱、平䌷、枳壳、茶、牛膝。”

《新唐书卷四十志第三十地理四》“峡州夷陵郡,中。本治下牢戍,贞观九年徙治步阐垒。土贡:纻葛、箭竹、柑、茶、蜡、芒硝、五加、杜若、鬼臼。”

《新唐书卷四十志第三十地理四》“归州巴东郡,下。武德二年析夔州之秭归、巴东置。土贡:纻葛、茶、蜜、蜡。”

《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福州长乐郡,中都督府。本泉州建安郡治,武德六年别置,景云二年曰闽州,开元十三年更州名,天宝元年更郡名。土贡:蕉布、海蛤、文扇、茶、橄榄。”

三、贡茶之于唐时有小方、散芽:唐李肈《唐国史补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