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4章子瑜先生

‘啪’!

李秃子抬手就给了气势十足的卜幺莲一个响亮的耳刮子。

卜幺莲一下子就哑了声。

捂着火辣辣的半边脸,就那么直直的瞅着李秃子。

“看什么看?!”

李秃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瞪着眼珠子训到,“你既然嫁给了我李秃子,就老老实实的给我做李家媳妇。要是在想像以前那样勾三搭四的,看我不打断你的腿!走!”

大吼了一声,李秃子不管不顾的拽着卜幺莲就往家走,丝毫不顾及卜幺莲嘴里问候他十八代最终的咒骂声。

瞧着李秃子就这么带走了卜幺莲,看热闹人家都看了个目瞪口呆,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了。

这卜幺莲几乎是横行了一辈子了,不管是她第一个男人庞狗蛋,还是后来的男人温金良,哪一个不是在她跟前服服帖帖的像是小绵羊一样的,却没想到竟然被李秃子给三下两个的制服了。

这还真是一物降一物,不服不行啊。

温尔雅干净利索的扒开了卜幺莲的黑心,牛家两个媳妇又雷厉风行的把她给嫁给了李秃头,这事前后也不过是一刻钟的功夫。

当曹家人得到消息赶紧的赶过来的时候,卜幺莲早就被扯的不见半点踪影,地上只是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拖拽痕迹,就像是有人拉着一头死猪走了一样。

宋蛋花心里这个悔啊。

她只不过是不想让别人察觉到这事是她们曹家人在捣鬼,所以刻意晚了一会儿在出门,想等着卜幺莲和事情闹的沸沸扬扬的时候在悄悄的过来看热闹,却没想到卜幺莲那个怂货竟然这么一会没闹出什么水花来,她的人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害的她白白搭上了一声绸缎衣裳呢。

真是气死了!

宋蛋花又急又气,三掌柜的也是有些懊恼。

他倒不是担心被人看出来是他背后捣鬼,他只是想让那个卜幺莲把话头挑起来,他才好唱下面的大戏呢。

却没有想到,那个卜幺莲这么没用,三下两个的就被逼的自顾不暇,甚至来被一个老秃子把人给带走了。

他不是不能出手拦下那个老秃子,只不过此时的卜幺莲已经脸面扫地,她说出来的话根本就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与其让这样一个人说那事来减了分量,还不如让她赶紧的走了,另外找人出头呢。

眉梢稍稍一样,三掌柜的目光就落在了一个穿着长衫、留着山羊胡子的的老头子脸上。

此人是清水镇私塾里的教书先生,姓鲁,叫鲁平阳,赶了几次考都还只是个秀才,最后家里实在没钱让他读书赶考了,他这才死了心,也就留在了清水镇的私塾里做了一个私塾先生。

不过,这位鲁秀才虽然自己一辈子都没更进一步,但却对学生的期望特别高。只要送到私塾里来的学生他要求的特别严格,不但这束脩要的特别敢,进门的学生嗯只许一门心思的跟着他闭门读书,半点窗外事都不能管的,帮着家里干点活这样有辱斯文的事情就更不许了。

这个条件一卡下来,能进私塾里的学生们也就只能是家底特别丰厚的人家的孩子了,可家里特别富裕的孩子又肯老老实实的听鲁平阳的话耐下性子来苦读书实在是不太多。

因此,清水镇私塾里的学生来来往往的总不会超过二十个,只要两三个学生复合鲁平阳的要求的,都学成了书呆子,下场了两回了连个秀才都没考中,还不如鲁平阳呢。

鲁平阳想起这事来就懊恼的不得了,却压根不觉得问题出在了他自己的身上,只是一个劲的责骂学生们资质不行,白白耽搁了他的功夫。

一气之下,鲁平阳决定自己要重新出山,要继续科举之路。

奈何囊中羞涩,这些年攒下的束脩也仅仅后养活了他一家子而已。当然了,不是鲁平阳收的束脩太少,而是愿意花这么大价钱跟着他读死书的孩子太少了,那两三个学生的学费也就勉强够鲁家维持一家子的家用。

鲁平阳想要继续科举,还得有一笔外财才成呢。

可是,这笔钱哪里弄去?

鲁平阳着着急上火几天几夜没合眼,整个人都有些脱形了。

就在鲁平阳一筹莫展之际,有一位财神自动送上了门来。

这个人就是曹家绸缎铺子的掌柜的,也就是曹家大年初二救的那个人,大家伙都都叫一声‘三掌柜’的人。

三掌柜的拿着三百两的银票子,说是只要鲁平阳应承他一件事,顺顺当当的给他把事办成了,不但这三百两的银票子都归他,他还会给鲁平阳引荐名满天下的子瑜先生。

当然了,口说无凭,三掌柜的当即还拿出了子瑜先生亲笔注解的一本《论语》来。

鲁平阳一下子就直了眼。

三百两银子固然是他急需的一笔巨款,而子瑜先生亲笔注解《论语》那可是他做梦都做不到的好东西啊,更不用说还能被引荐到子瑜先生面前了。

子瑜先生原本是帝师之尊,却不厌烦官场上的那些繁杂,宁可以白丁之身行走山野、清风相伴,连着几次三番的辞了皇帝封的任何所有官职,连最是清贵又清闲的国子监祭酒都不肯接受。

可当今皇帝最是尊师重道,子瑜先生越是这样洒脱不羁,他越想着时常的能和子瑜先生说说话,子瑜先生这才答应一年中抽出几天来以布衣之身入宫陪王伴驾几日,至于哪一天入宫也不是皇帝说了算的,而是凭着子瑜先生游学的兴致而定。

近年来皇帝感觉到自己的龙体一天不如一天了,膝下的几个皇子明争暗斗、明杀暗害的不消停,朝臣们也是各怀心思、唯唯诺诺的不肯说句真话。

皇帝就益发的怀念起了子瑜先生来,总是盼着他早日进宫,不但能陪着他说说话、散散心,还总是催着他帮着物色德才兼备之人,想着能启用一些新人来让朝堂上有些新气象。

可是,子瑜先生非常的谨慎,很少和皇帝推荐什么栋梁之才,说的最多的倒是各地的见闻趣事,偶尔提上一句两句学子们的事情,皇帝就特别的留心,倒是从子瑜先生这样不肯推荐的推荐中寻到了几个可用之才。

于是,皇帝就更盼着子瑜先生进宫了,对他更加的倚重了。

可是,子瑜先生和皇帝说话也更加的谨慎起来,几乎闭口不谈学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