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南昌行营。
此地即将举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全国军队大比武。
南昌行营建于江西南昌市内东湖的百花洲上,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
百花洲四面环水,要进入百花洲,只有通过与中山路相接的两座桥。
如果封锁桥面,百花洲就是一个小岛,因此极有安全性。
另外,百花洲四面临水,树木林立,无论白天黑夜都静谧无比。
加上百花洲地势较高,通过高楼还可观察四周环境。
所以老蒋就将自己的驻地设在此处。
至于南昌行营的来历,我们从头说起。这是老蒋专门为剿灭红军而特设的机构。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击败冯玉祥、阎锡山两个对手,十分得意。
这时,他的心腹之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1930年12月上旬,蒋介石到南昌召开“剿匪”会议,决定在南昌设立“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
任命从湖南调任为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的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第九路军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
调集10万兵力,以“分进合击”的战术,由北而南,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中,由南昌出发的国民党军分三路纵队,从袁水流域到赣江以东,一次次扑空,始终找不到红军主力。
主席亲笔撰写的对联。
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不出意外,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老蒋不甘心啊。
此后不久,又发起第二次围剿行动。
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
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积极部署对红1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
红军决定采取主席主张。诱敌深人,采取由西向东,先打弱敌,然后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不出意外,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老蒋又不甘心啊。
亲任总司令,赶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
这次调集30万兵力,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分3路向中央根据地进行“围剿”。
第一次围剿红军,派了十万人。
红军活捉国民党总指挥张辉瓒,共歼敌一个师部又三个多旅约15万人,缴获各种枪支12万余支,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重要经验。
红军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并为粉碎敌人的下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围剿红军,派了二十万人。
红军红1方面军在十五天里横扫七百里,连续打了五个大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两万支,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乘势发起进攻,开辟了赣东、闽西北广大地区,打土豪分田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第三次围剿红军,这次派出了三十万大军。
老蒋亲自担任总司令,还请了德、日、英军事顾问。
(老蒋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请了多国的军事顾问。哦,是军事专家!专家哦)
前两次围剿红军,损兵折将,连前敌总指挥都被红军活捉了,红军根据地反而得到了稳固和扩大。
这下子可把老蒋气坏了。
而且红军还给老蒋送了一个外号“运输大队长”。
众所周知,由于贫乏的物质条件和险恶的战争环境,红军在很长时间里的装备和军事物资补给主要来源于缴获。
作为与红军交战时间最长的对手,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军自然是红军和根据地军民最主要的后勤补给来源。
红军“都穿的草鞋,有些人还穿着袍子,有的人腿和脚都冻烂了。
军官也穿着土布做的制服。……队伍中妇女不少,有的还抱着孩子。”
而前两次老蒋发动的对红军根据地的围剿行动,不仅丢盔卸甲,而且红军还缴获不少武器装备和补给。
并且根据地还得到了扩大和发展,所以戏称老蒋是“运输大队长”。
士可杀不可辱!娘希匹!
老蒋决定亲自上阵。发起第三次围剿红军的计划和行动。
第一次围剿十万,第二次围剿二十万,第三次围剿三十万。
还有德、日、英三国的专家,这回不把红军消灭,我老蒋就,就辞职不干了。
呵呵,老蒋辞职不干是有历史的。
只要掌握军权,其他的神马都是浮云。
1931年7月1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下达总攻击令。
第三次围剿开始后,红军在主席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
不出意外。
红军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支。
第三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
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中央苏区。
经过这次反“围剿”作战,红军取得了更丰富的经验,全部的作战原则就基本形成了。
老蒋那个气啊,气得头破血流。
老子不回去啦,就在南昌呆着。
不消灭红军不离开南昌。委员长从此就在南昌行营住了下来。
并且兑现诺言,辞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
(蒋介石在各方压力之下被迫宣布下野,辞去国民政府主席)
话说咱们的蒋委员长喜欢撂挑子辞职,那是有传统滴。
掰一掰蒋介石的职场史石发迹前辞职多达13次,发迹后竟兼职50余。
蒋介石早期追随孙中山时,得到的多为参谋长、参军一类不掌握实际权力的职务。
在中山先生的安排下,蒋介石先后担任过居正的参谋长,总统府参军,陈炯明的作战科主任,许崇智的参谋长,孙中山大元帅行营参谋长等职。
此后,蒋介石觉得前途不大,就向陈炯明提出辞职,陈炯明竭力挽留,向蒋介石表示“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
陈炯明没看错人,最后他果真败于他甚为看重的蒋介石之手。
1918年秋,蒋介石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他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4月,陈炯明准备叛变,向孙中山辞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之职。孙先生照准。
与陈炯明私交甚好的蒋介石不知陈意,还去找先生为陈炯明说情。当然这个情无法说成,蒋介石一气之下便也辞职。
在回沪船上还“义薄云天”地给陈炯明写信:“中正与吾公共同患难,已非一日,千里咫尺,声气相通。”
可陈炯明与中山先生公开叫板后,蒋介石立即与陈划清界限不共戴天,坚定地站到中山先生一边。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四十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
但令先生头痛不已的是,蒋介石脾气暴躁,心高气傲,动辄辞职不干,常常是未获批准就拂袖而去,谁去电报也召他不回。诸如:
1922年10月,中山先生任蒋为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即许崇智的参谋长。
但不到两个月,蒋介石便以“军事无进展”为由离职归家,先生派廖仲恺持其手谕都未能挽留住去意甚坚的他。
1923年6月,中山先生命蒋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蒋到任不满一月,又以不受“倾轧之祸”为由,辞职返回溪口老家,静观事态发展。
1924年1月24日,孙先生委派蒋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刚一个月,蒋就以“经费无着落”为由辞去了筹备委员长之职。
其实际原因是,他想到先生只是委任他为军校筹备委员长,并没有明确宣布他即为军校校长云云。
据考证,自1918年7月辞去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至1924年2月辞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短短的五年多,蒋介石先后辞而复职、职而又辞竟达十三次之多。
这次老蒋又玩辞职。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职后,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中日签订了停战协议。
老蒋终于又缓了一口气。
又准备腾出手来对付他的心中大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