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看到这里不禁热血沸腾,目光灼灼的紧盯着汪寒问道;“这个方案可行?”
汪寒笃定的回答道;“只要您的支持和山西全境的支持,我们新成立的“北岳实业”加大整合加大产量,完全可以支撑部队的需求。
至于钱方面,我们还会再给山西调拨5000万经费。用来整军备战。“
阎锡山其实最担心的就是钱财方面。
既然汪寒和他后面的宋子文如此的支持。山西就是他的老家,于情于理无论如何也不能退缩了。
于是阎锡山站起来大手一挥说道;“干!老子山西全境全军全民和小日本拼了。”
有了阎锡山的大力支持,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
这次汪寒从美国“薅羊毛”搞来了1亿美金,换成银元就是2亿多大洋。
购买物资机器设备生产线等花了接近1亿银元,注资到西北实业5000万银元,现在还有5000银元作为备用金。
现在新成立的“北岳实业”由省府秘书长贾景德负责。
一个星期后,从美国运来的拖拉机厂的生产线和机器设备运到了山西境内,阎锡山亲自勘察地形后,将新的工厂建立在了太原城外的郊区。
将原来西北实业下属的机车厂、机械厂、农工器具厂、铁工厂、汽车修理厂、水压机厂、铸造厂、育才炼钢机器厂八个工厂合并组成了新命名的工厂——“太行重工”。
并将即将生产制造的坦克起名就叫“太行。”寓意巍巍太行,中国脊梁。
在阎锡山的亲自布置和省府秘书长贾景德的全力安排下,“太行重工”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建厂施工,并在短短三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整体建设。
整个厂区战地面积达2000余亩。建成面积1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厂房,独立大楼的坦克研发设计所。
机械制造,中小件加工,水压机,焊接,炮塔,总装、等各个车间。
此外铁路线也直接铺设到工厂,便于货物运输和生产。
随着1000台星型航空发动机的到来,“太行重工”全体员工加班加点开始了生产和制造新型坦克。
在图纸方面汪寒当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而且这些建议都是非常重要和中肯的。
例如为什么坦克要采用航空发动机,由于航空发动机体积小、功率大、起动快、重量轻、可靠性高、更换方便,安装所需空间适于舰船,坦克等。
并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
总体上来说用来做动力传动系统十分的可信,极其的可靠耐用,经得起大量的长时间的折腾。
并提出了美国谢尔曼坦克的雏形模式。令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坦克的专家们茅塞顿开,照葫芦画瓢。
很快拿出了图纸并开始制造样车。
实际上,二战时期,各国都开展了坦克方面的研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
德国的豹式虎式坦克就不说了,那是坦克中的王者,装甲火炮无可挑剔。
苏联的t34也挺好,火力,机动性,装甲都不错。
其次是美国的美国谢尔曼坦克。
4“谢尔曼”中型坦克是美国有史以来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共制造了49234辆,是二战期间世界产量第二大的坦克(仅次于苏联t-34型坦克)。
4坦克除了是美军的主战装备外,美国还援助了22030辆给英联邦国家、苏联、中华民国、自由法国、波兰流亡政府等盟国军队使用,
而且谢尔曼坦克性能可靠,故障极少,出勤率高。这点尤其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地形。
所以“太行重工”制造的就是提前出现的谢尔曼坦克。
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摸索和研发并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过程中,“太行重工”终于生产出来了第一辆坦克样车。
这天,在工厂外面搭起来了校阅场,一辆高大威猛的铁家伙,披挂着大红花和红绸的坦克样车威风凛凛的停放在空地上。
阎锡山和汪寒受邀来到检阅台。
只见“太行重工”的总工程师岳中琪介绍说道;“这辆样车是我们‘太行重工’2000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全员动员,齐心协力制造出来的第一辆‘太行’坦克样车。
‘太行’坦克战斗全重35吨,正面装甲厚51毫米,56°倾斜。侧面38毫米垂直。炮塔正面装甲厚762毫米。
装备1门75毫米火炮、2挺762毫米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发动机功率400500马力,最大公路时速46公里,最大爬坡31度,装甲厚38—89毫米,成员5人。
汪寒听后也是频频点头,这些数据在近80年前已相当不错了,千万别拿现代主战坦克与之比较。
而阎锡山则更加重视的问道;“实战效果如何?”
岳中琪大手一挥示意样车开始启动后说道;“该样车此前已经进行了公路行驶50公里,起伏路行驶50公里的检验,发动机和行驶状况正常。
同时样车底盘装有不同型式的行动装置,按规定的项目进行反复试验。对平衡肘、负重轮和悬挂系统进行了反复试验,均达到设计要求。
现在马上进行火炮射击检验。该样车的75毫米l40加农炮,能够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60毫米30°钢板。
能在2000米以外正面击穿日军的94式,95式,97式和97改坦克等所有主战坦克。“
只见这辆坦克随着发动机的启动后冒起浓浓的黑烟,随后开始疾驰起来,速度竟然不亚于汽车的速度。
此时远处的半山腰上矗立着一个标靶,距离在2000米左右。
坦克在发动之后,加速,疾驰,爬坡,转弯随后一个急停。炮塔快速的转动调整防线和射角,对着远处的标靶就是一炮。
瞬间一发炮弹呼啸而出,正中远处的标靶。
“好!”
阎锡山举着望远镜看见标靶被击中后也是高声叫好。
这辆坦克高大结实,速度快,火力猛。如果用这样的大家伙和日军作战那才叫过瘾啊。
“很好,很不错。这样的坦克你们能够生产出多少?”
阎锡山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目前除了发动机我们不能生产外,其他的部件基本上都可以做出来。只要发动机到位,我们日产量能够达到1辆。”
总工岳中琪信心满满的回答道。
“日产1辆,一个月就是30辆。哎,产量还是不足啊!”
汪寒不由发出一声叹息声说道。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比苏联和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实力,月产几千辆坦克的产量完全不能比。
阎锡山也听出苗头出来了,这么好的东西那是越多越好啊。
要是有几百辆几千辆,呼啦啦一大群的钢铁洪流,那岂不是打得小鬼子不要不要的。
但是理想很丰满,显示很骨感。以刚刚组建的“太行重工”能够做出合格的新型坦克并且能够月产30辆已经相当不错了。
随后阎锡山在调拨了资金和下令“北岳实业”扩招增加技术工人等方面中做出了指示,要求每月生产产量争取能够达到50辆以上。
对于这个过分的要求,总工岳中琪也只有苦笑着点头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