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汪寒带着税警总团的特别小组,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徐州宿迁。
为什么选择了宿迁呢?这要从宿迁的历史说起。
宿迁历史悠久,交通便捷,古称下相、宿豫,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北倚骆马湖,南临洪泽湖。
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宿迁是徐州的门户和战略窗口,日本人的“菊之刺”小组来宿迁,主要是调查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水文资料等情况。
日本人对徐州这座重镇非常感兴趣。
自古以来,徐州就是中华大地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
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历史上,徐州地处关洛、幽燕、江南三个重要地区的连接部。
徐州到西安、北京、上海是等距的,这个位置实在关键,谁占谁得优势。
参考刘裕北伐诛秦灭燕,一打二毫无压力,南朝的顶峰…辛亥革命北伐、蒋介石北伐这些也不用多说。
徐州城地处于一个小盆地中,天然的筑城之地。
这种地形在中原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周围的山地使军事防御非常便利。大兵团很难在城外集结布阵,难以对城市造成威胁。
综观整个北方,特别是在黄、淮、海等水系不稳定区域内。
大多数古城都因为天人因素(河道变化、战争和政治等)迁徙过城址,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安阳、太原………。
而徐州从不迁址,黄泥盖了一层又一层,城下有城,自西周至民国共十一层!小盆地地形是很重要的因素!
徐州城外有汴水、泗水两条河流交汇南流。
历史上,这两条河流即便是长期受到黄河侵夺,由于徐州周边山地的限制,其河道也一直非常稳定。
汴水自西来,泗水自北来,在徐州城东北角交汇南流,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建城史中从未改变,这在华北的河流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两条河流,既是护城河,也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航道,使徐州更加易守难攻,更增加了徐州的航运价值和经济战略价值。
徐州地处南北扼要,自古为用武之地。
城市周围稳定的山、水环境造就了徐州易守难攻、水运便利的天然优势,使之成为兵家所必争之地。
山田小组来到宿迁后,渡边再次给小组成员讲解了徐州这座城市将来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渡边讲道;“中日一旦全面开战,北平,上海,等地都不会成为障碍,只要占领徐州后,中国的门户才能大开。
因从地理上讲,徐州是唯一一处大军团可以毫无障碍的从南往北打或者是从北往南打的地方。
从北往南打的话,攻下了徐州,扬州的门户大开,扬州不保,南京也就危险了。
从南往北打,只要占领了徐州,整个中原就像一个大棋盘一样摊了开来。
这个时候,只要把大兵团铺开来,想打哪就打哪,攻城拔地,轻而易举,整个中国将会在我大日本皇军的铁蹄下颤抖!”
“嗨,大日本帝国万岁!”
“菊之刺”小组所有成员发出狂热的呐喊声。
随后小组成员携带好装备后开始出发,他们沿着黄河沿岸调查,然后再调查附近的水流水系等情况。
并秘密制作出详细的地图,哪里适合行军,哪里适合机械化部队行进,哪里适合扎营,哪里适合渡河,哪里适合爬上等等。
这日山田小组来到了黄河岸边的一处滩头,望着激流之下的黄河河水,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迎着明媚的阳光,驰骋在黄土高原之上。
如万箭齐发,如脱缰之马,如千百头咆哮着的虎豹,伴着震耳欲聋之声,一泻千里。
奔流不息,气势壮观的黄河大水,极大的震撼了“菊之刺”小组。
作为这个小组成员里面自认为有几分学问的渡边教授,张口朗诵了一首诗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身为一个日本岛国的国民,羡慕中华大地有着如此的大好河山和自然奇观。
加藤知道渡边又要看似卖弄他那所谓的学问,他知道渡边家族在日本是大家族,和渡边搞好关系,对今后自己的发展大有益处。
所以顺着渡边的话语接着说道;“渡边君是我们大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也是公认的汉学专家,现在不如给我们讲解一下黄河文明以及黄河将来对战争产生的影响如何?”
“嗯,既然我们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这大自然的奇观,我就随便给你们说两句。”
渡边略有矜持的说道;“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黄河,古称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
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说到这里,渡边停顿了一下,然后又说道;“黄河岸边虽然诞生了中华文明,但是黄河大水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危害。
黄河经过黄土高原之后,裹挟着泥沙奔流向大海。
可是这些泥沙很快就会堵塞河道,让黄河难以稳定地在一条河道上流淌,往往溢流改道,四处蔓延。
出三门峡以后的黄河,在下游左右横扫,制造出了中国人曾经唯恐避之不及的黄泛区,令人闻之色变。
黄河泛滥是中国北方自宋元以后的一场噩梦。
黄河故道沿线诸城在今天看来,似乎都已不是繁荣富庶之地,他们都曾饱受黄河水灾之苦。
现在黄河两岸边皆是荒土废墟,可见一斑。如果今后中日在徐州开战,黄泛区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我曾经向军部提过一个提议,如果我大日本皇军占领徐州以后,国民政府如果利用黄河决口,人为制造黄河之水泛滥。
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大日本皇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军。
而且给养和辎重都会受到影响,作战行动十分困难,从而拖延时间,给中国军队的下一步抵抗留下了缓冲的余地。”
“哟西。渡边君的学识真是大大滴的高,听君一席话,少读十年书啊!”
“菊之刺”小组的成员纷纷恭维的说道。
其实都在心里悱恻不已,什么专家,教授,就会纸上谈兵,到时候打起战来,还是要靠武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