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双名为“解放”的鞋子可以说陪伴了解放军半个多世纪。
甚至可以说,解放军的功绩还要分一些给解放鞋,既然提起了解放军,那么就看看它和解放鞋的渊源。
八一南昌起义,红军宣布建军。之后的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当时起义的部队是清一色的国军部队服饰,除了脖子上的红领巾和胳膊上的章以外,他们的军服和国民军没有任何的不同。
当时的国军部队上衣是中山装,头戴大盖帽,西裤样式的军裤,士兵绑着绑腿。
至于军鞋,国军并没有做强制的要求。
在正式场合,军官一般穿着皮鞋,也有少数穿着长筒军靴的,士兵则一般穿着黑色布制软底胶鞋或者是布鞋。
但是实战中,国军士兵多是穿着布鞋和草鞋,布制软底胶鞋数量很少。
所以红军建军初期,红军战士的军鞋也主要是布鞋和草鞋。
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时期,随着红军经济的改善,不同于国军制服的红军制式军服也正式确立。
新的军服包括红领章,军帽为大八角帽,佩戴五星帽徽。
虽说订了式样,但由于当时红军控制的苏区面积小且经济条件差,没法大量制作军服,相当一部分红军战士仍然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
根据历史回忆,当时红军只发两块白布,由士兵自己裁剪成上衣和裤子,再用锅灰染成黑色或者灰色(染色是因为白衣太显著,很容易被敌军瞄准)。
红军士兵军官连衣服的顾不了,鞋子自然也没法顾得上,当时的士兵随时面临艰苦的战斗和训练,能找到什么鞋子就穿什么,甚至还有赤脚的。
民国的军阀期间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混战,红军借此机会迅速发展。
随着军事上的一再胜利,红军很快建立了面积广大的赣南中央苏区,人口也达到数百万,苏区的经济有着相当的好转。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建国以后的红军再一次统一了军服的式样。
红军的军服设计师在原有军服式样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让其更适合作战,还把军帽换成了小八角帽。
和之前不同的是,红军此时开始在各苏区统一军服式样,并且提供给士兵统一的军服供应。
当时中央苏区的经济最好,红军新兵进入军队就可以领到一套军服,一到二副绑腿,一床被子,两双鞋子,还有子弹袋,干粮袋,背包等东西。
红军发的这两双鞋子主要是布鞋,条件差的苏区则发给草鞋。
由于红军都是步兵,行军打仗全靠一双脚板走路,加上作战地区多是山地丛林地区,所以红军对鞋子是相当重视的。
当时红军装备的皮鞋和胶鞋数量极少。
皮鞋少到没什么,因为红军行军频繁,一天走50里山路是小意思,不便于行军的皮鞋最多是少量军官穿。
胶鞋就不同了,基本都是士兵用的。
胶鞋和布鞋一样轻便,利于爬山和长距离行军,同时胶鞋底比皮鞋的布底要结实太多,不容易磨坏。
一双胶鞋在普通红军战士眼中简直是无价之宝。
但是胶鞋数量比皮鞋还要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橡胶工业刚刚起步不久,而且集中在海南,云南,广东等地。
这些区域都被地方军阀控制,自己大量生产也相当困难。所以即使是国军自己,也只装备有很少的胶鞋和皮鞋,地处偏僻地区的红军自然不用说了。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开始长征。
长征红军靠步行穿过了整个中国的南部西部,步行上万公里,穿越数十条大河,爬过数不清的高山。
由于每天都需要长距离行军,鞋子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东西。
皮鞋不适合在复杂地形长距离行走,红军士兵使用最多的还是胶鞋,布鞋和草鞋。
绝大部分红军士兵还是穿着草鞋,这种鞋子虽然也很容易坏,而且对脚步保护很少,但是它很容易编织。
由于草鞋的原料到处都是,编织起来很简单,红军一般每个士兵都带着两到三双草鞋,频繁更换。一旦有一双坏了,就赶快编一双新的。
对于红军来说,鞋子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因为没有子弹也可以拼刺刀,没有粮食忍饥挨饿也可以支持几天,但是一旦没有鞋子,必然会马上掉队。
艰难的长征中,要想活命就必须始终跟着队伍行军,掉队和死亡的概念是等同的。
一双破草鞋,这是革命时期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象征。
西安事变爆发,红军正式收编加入国军,开始接受国军正式补给,军服也全部统一。
在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部由于处于敌后,物资供应很艰难,他们军服军鞋和红军时代区别不大。
内战中,解放军的军服军鞋较之八路军时期改善不多。由于抗战后接受日军投降的物资不少(尤其在东北接受苏联转交的大量日式装备),加上战斗中缴获一部分国军美式装备,解放军开始有了一些皮鞋,胶底鞋。
但是相对于数量280万正规军的解放军来说,这些鞋子数量还是远远不足的。
大部分解放军士兵还是穿着解放区妇女援军提供的布鞋,也有一部分解放军战士还是穿着草鞋。
到了内战后期,随着三大战役的进行,国民政府军节节败退,陷入全面崩溃的可怕局面。
此时解放军的军需工厂开始有了相当的发展,除了在东北接受苏联转交的大量日本军需工厂以外,解放军还缴获了不少国军的军需工厂。
解放军开始大量生产统一式样的军服和军鞋,其中一批实用的胶底鞋也生产出来。
到了1949年初,解放军正式制定军服的标准,其中包括有八一军徽的著名军帽,由于是解放战争期间的产物,该帽名字叫做解放帽。
那么最初的那批胶底鞋,也被成为解放鞋,这个名字一直流传到今天。
解放鞋,在当时还是相当实用的。东西是要比较才能体现出优势来,解放鞋各方面都比布鞋强的多。
1950年1月4日,解放军总后勤部推出50式军服,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国以后第一套军服。
军服包括海陆空三军战士,干部的全套服装,当然也包括鞋子。
50式军械包括军官皮鞋,士兵翻毛皮鞋,布鞋,解放鞋等。由此,解放鞋正式登场,进入解放军制式装备。
当时50式的供应包括:每人每年发布鞋6双,解放鞋2双,棉鞋2双。
1950年10月,中国志愿军进入北朝鲜作战,解放鞋随之大量装备部队。在之后三年的激战中,解放鞋逐步成为志愿军的主要装备。
解放鞋的全名叫做胶底布鞋,它是品种繁多的胶鞋中的一种。
解放鞋有着橡胶鞋底,帆布鞋面,鞋底是黑色,鞋帮是黄色,鞋面则是绿色,有时候我们也把它叫做黄胶鞋。
由于胶鞋和布鞋各方面相对有些类似,胶鞋的耐用性又高出几个台阶,布鞋的迅速淘汰是不用多思考的。
穿着解放鞋的志愿军士兵在朝鲜战争中重创了美军和韩国军队。
当时美军和韩国军基本是清一色的美式作战军靴。
这些军靴虽然又耐用,又抗寒,而且对脚部保护性非常好,但是它们比较笨重,不利于长时间步行行军。
这对于美军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美国大兵基本不需要像中国士兵一样长距离行军,所以结实耐用的军靴是相当实用的,它的缺点在实战中暴露并不明显。
在朝鲜情况就不同了,北朝鲜的地形多山地和高原,加上天气严寒和道路多被破坏,美军机械化部队不容易发挥威力。
很多时候美军无论进攻还是撤退都需要像志愿军士兵一样长距离步行,连坦克也多作为自行火炮使用,长期停留在某些地区开火。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士兵的解放鞋在很多地方就优于美式军靴。
由于解放鞋是橡胶和布做成,重量非常轻,远比笨重的军靴适合长距离行军。加上胶底是软的,胶底的韧性和弹性都很强。
它的鞋底相对军靴鞋底较薄,爬山时候抓地能力自然也比较强。
在泥泞的情况下,解放鞋不容易滑倒,而且穿着也相对舒适。
简单来说,解放鞋很轻便,穿起来可以健步如飞的运动,适合志愿军的军事作战特点。
笨重的皮靴皮鞋都无法这么做,尤其长时间爬山非常累人,深受美军士兵的抱怨。
战后美军基层士兵曾经强烈要求更换老式的军靴。
双方的军鞋对比,导致志愿军士兵在山地行军能力强于同样步行的美军。
在实战中,一旦美军缺乏大量运输车辆,单单依靠步行行军的话,很难逃过志愿军的追击。
志愿军进入朝鲜后连续进行了五大战役,依靠高速灵活的战术和行军能力,将美韩联军全部打回韩国境内,还攻占了韩国首都汉城。
美军尚且如此,装备和训练都大大不如美军的韩国军更不用说了。
当时的联合国军司令官,美国四星上将李奇微将军说:韩国军队往往对中国军队有非常的畏惧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天兵天将。
脚踏胶底鞋的志愿军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的士兵吓的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联合国军朝鲜战争死亡一百多万人,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究其原因,还是美军在战争初期无法适应解放军机动灵活的战术,吃了大亏,等到找到对付的办法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双方在三八线对峙)。
解放鞋的功劳自然也不能忽视。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有两面性的,“解放鞋”也不例外。
它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解放鞋有它的好处,比如轻便,舒适。
人民解放军在尚未实现摩托化之前,利于徒步行军的解放鞋立下了汗马功劳,穿解放鞋走路确实比穿上笨重的靴子要舒服得多。
缺点;解放鞋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透气、透湿功能和防水性能差,容易滋生细菌。
但是这些缺点被数量代替了,穿坏了,穿破了,换一双就是。便宜耐用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虽然美军游骑兵就算提前早溜了半个小时,但是穿着笨重的作战靴,在汪寒和刘浩等人轻便简洁的解放鞋的对比下,高下立判。
所以半个小时候之后,汪寒和刘浩等人已经追上了美军游骑兵小组。
指挥官彼得和美军顾问安德森等人的队伍。
夜里看完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感触。
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每次遇见最难的事情,或者情绪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总是可以通过这部电影获得新的动力和激情。
这部影片就是《怒海潜将》
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只有靠自己才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