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五十二章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真英雄也

1937年8月30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第三营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接替第六师担任宝山城防。

姚子青全营抵达宝山县城。

因战火迫近,城内居民拖儿带女先后迁避他乡,宝山成为一座孤城。

站在海堤瞭望,江上日舰虎视眈眈。面对强势的敌人,姚子青对全体官兵说:“我们头可断,血可流,宝山不可丢!”

姚子青是一个广东人,他身上还有一个客家人的身份。

客家人在今天分布于世界各地,其实他们祖居中原。

在以千年为单位的历史长河中,客家先民们为躲避战乱,屡次向南迁移。

客家的千年南迁史,是最为伟大的移民史诗之一。

中国广东省是国内客家人分布的第一大省,其中又以梅州为最。

在清末民国的乱世之中,客家人居于东南沿海,成为了应对冲击和变革的先锋力量。

1908年,在光绪皇帝人生的最后一年里,数千里之外的广东梅州平远,出生了一个平凡的客家婴儿。

被取名为姚子青的新生儿,是家中的第五子。

姚家家徒四壁,人口众多,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姚家人还是毫不含糊。

全家省吃俭用,也要供应自家子弟求学。

姚子青当真是求学的一块料,在那个全国80%文盲的时代里,姚子青就读本乡景清小学,毕业后考进了县里的平远中学。

在平远中学求学期间,姚子青聪颖过人,生性善良。

姚子青虽是南方人,但却是南人北相,生得魁梧英俊。

他的父亲姚苍士对自己的这个孩子非常自豪,指望他为家族争光,为国家出力。

广东是近现代史上充满着革命热情的省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客家人也是心系革命。

早在同盟会时期,海外的客家华侨就以各种方式来支持革命党的抗清运动。

此后,广东省不断聚集各方的革命人士,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之省。

1926年,北伐开启,18岁的姚子青长大成人,在这种热烈的革命氛围下,投笔从戎的热情已是不可阻挡。

姚子青投考当时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在六期步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国军五十二师上尉连长。

姚子青业务水平高,升职很快。多次进入军校里深造,其军事素养为人称道。周围的人都认为姚子青的前途不可估量。

但日寇的铁蹄打乱了全体中国人的生活,姚子青身为军人,也自然没有退缩的权力与意识。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

8月13日,又在上海挑起战端。

姚子青此时是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三营中校营长,29岁的年纪,当上了主力营营长,战事重担压在这个年轻的客家人肩上。

日军进围上海,拥有绝对的海上优势,几乎是可以随处寻找登陆地点登陆。

上海宝山位于上海北郊,宝山城位于吴淞口,东南北三面临海,地势险要,是阻击敌舰闯进长江口岸的重要防线,也是保卫上海战场侧翼的重要堡垒。

一旦日军登陆得手,很容易迂回包围上海市区,造成主力被围的后果。

十八军前线军力捉襟见肘,驻守宝山县城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姚子青和全营将士的身上。

姚子青的第三营来自国军精锐,大名鼎鼎的第十八军。

国民革命军第18军诞生在1930年8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实力最大、名将最多的老牌劲旅。

军阀混战时期成名,围剿红军时期壮大,抗日烽火建功。

18军可以说是陈诚的起家资本,陈诚集团别称“土木系”中的“土”字即代表着18军骨干部队11师。

“木”则代表18军(该部因“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故而得名。),它也是罗卓英、黄维、方天、胡琏等将领日后赖以晋阶的基础。

18军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之嫡系部队。

骨干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与敌作战时又都能以身作则,堪称主力王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18军隶属第15集团军,罗卓英任军长,辖第11师,黄维任师长;第14师,霍揆彰任师长。

第67师,李树森任师长;第98师,夏楚中任师长。

卢沟桥事变时,九十八师分驻在湖北汉日、荆门、沙市担任防务。师长夏楚中、副师长王甲本。

淞沪会战爆发后,18军奉命增援上海。

1937年8月15日,第98师率先赶到上海,其余各师也陆续赶到,参加宝山、罗店、浏河一带的防守。

此时,陈诚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任副总司令兼军军长。

期间,该军一直在“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镇与日军作战。阵地丢失夺回多次,双方死伤惨重。

18军98师是国军整理师(也就是后来的德械师)。

整编先从中央系和东北军中开始,中央系37个师共186个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

按照1935年的整军计划,第一步先整训组建60个简化版的调整师,然后再升级到装备和编制更完整的整理师。

但是到了1937年才完成了两批共20个调整师,第三批10个调整师还刚刚开始整训和装备,而姚子青所在的98师就是第三批十个师中的一个。

姚子青的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

每个步兵连配备9挺轻机枪(全营共27挺),机枪连则是6挺重机枪,迫击炮排是2门82毫米迫击炮。

据情报部门报告;进攻宝山的日军是第3师团68联队第1大队(68联队的第2、3大队负责封锁宝山县城西南地区,阻击中国军队的援军,策应第1大队的主攻)。

日军是第3师团是甲种师团。

一个标准的野战步兵大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运输中队(也就是辎重中队)和1个大队炮小队,具体的编制如下:

大队部,30人;

4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装备步枪105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12具),192人x4;

1个机枪中队(装备重机枪12挺),174人;

1个运输中队,110人;

1个大队炮小队(装备70毫米步兵炮2门),55人。

全大队编制总兵力为1137人,大队长为少佐军衔。

再看这样一个大队的武器装备情况,共有步枪约500支,轻机枪36挺,掷弹筒48具,重机枪12挺,70毫米步兵炮2门。

在自动武器对比上,3营是27挺轻机枪和6挺重机枪对第1大队的35挺轻机枪、12挺重机枪。

火炮方面第1大队本身就编有27具掷弹筒、3门75毫米步兵炮,再加上68联队配属的12门75毫米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和4门75毫米野炮。

另外还有加强的野炮兵第3联队和攻城重炮兵第5大队,总共5个炮兵大队60门75毫米口径以上重炮的支援。

总计27具掷弹筒、6门37毫米反坦克炮、15门75毫米步兵炮、64门75毫米以上野炮、榴弹炮,双方火力对比用相差悬殊来形容毫不为过。

除了地面炮火,第1大队还有战车第5大队的2个中队6辆89式中型坦克的直接支援。

89式坦克战斗全重136吨,配备1门37毫米坦克炮和2挺77毫米机枪。对于3营来说,对付坦克就只有靠士兵用手榴弹进行自杀式攻击了。

此外,还能得到军舰和飞机的支援,有30多艘军舰在东门外的长江江面,当时日军在上海附近集结的军舰主要是第9、第24驱逐队的7艘驱逐舰、5艘轻巡洋舰和“出云”号装甲巡洋舰。

其中“出云”号主炮是四座双联203毫米,轻巡洋舰主炮是7门单管140毫米,驱逐舰主炮是4门单管120毫米,总共71门120毫米以上口径舰炮。

综上所述,火力上3营处在绝对劣势,兵力上3营按编制满员是755人,此前没有经过大的作战,即使有少数掉队,再加上收容的友军部队的零散人员,总兵力应该在800人左右。

而日军第1大队编制满员是1100人,扣除此前的作战伤亡,也有1000人左右,所以在兵力上3营也毫无优势可言。

地形上,宝山县城只有土城墙,而且在之前日军登陆时已经有部分被炮火所毁,城墙前的护城河既不宽也不深。

整个地区都是长江带来的泥沙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根本无险可守。

在作战态势上,日军攻占了宝山南面的三官堂和西面的泗塘桥,完成了对宝山县城的包围,完全切断了3营和后方主力的联系。

在宝山县城的3营真正成了陷入重围的孤军。

所以,姚子青的3营守宝山绝对是毫无胜算,完全是有死无生的战斗。

他们的奋战无非就是能多拖延一点时间,给日军多造成一点损失,尽一个军人守土卫国的职责。

就在城墙上,姚子青对全体官兵说:“我们头可断,血可流,宝山不可丢!“的时候,城墙下面传来一个赞叹而高亢的声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真英雄也!”

来人正是汪寒和潘仁带领的上海工人义勇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