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退休之后,反倒怀念起工作的时光了。
天成每天做什么呢,一天三顿饭,早中晚锻炼,除了干家务,就是写东西,奥,就是电脑上打稿件。要不就看看电视剧。
老阔和他一样,也是退休之后,找事情做,他和大华联系上,说要办夏令营,接待来京参观的团,还要让天成讲作文课。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天成立马准备。受朋友之托,天成要全力以赴做准备,把课上好,他要发挥余热。
他打开了上学时,老师给他们讲课的笔记,细细研究和思考。
上小学时,老师出题目,学生做作文,这叫命题作文。老师往往出一些学生熟悉的、有生活的题目。如,《一件小事》、《春游见闻》、《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等等。
但是,就是这样的题目,有的学生还是写不出来。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主要是材料不够。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换句话说,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情不注意观察或者观察不细。平时不观察,用时准抓瞎。脑子里空空的,写出来准是苍白的。
比如,同样写《春游见闻》,有的同学写的非常细致,写到了前一天高兴得做准备、睡不着觉盼天亮的细节,连路上的花和小草都写得栩栩如生的。因为他用心观察了。可是,有的同学走马观花。由于观察不细,作文就写不出来,写出来也很简单。你怪谁呢?还是怪自己。
为什么不在平时或者不在作文之前多了解一些呢。
有的还强词夺理,说什么如果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哪多好,就有的写了。
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老师可以采纳,试试无命题作文,同样可以得到练习不是吗?但是考试一般要命题的。我觉得要说清楚的是,无论命题、无命题作文,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命题比无命题多了一道程序,有一个寻找素材的过程。材料是写作文的第一要素,没有材料就别谈作文。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选用材料要以十当一。什么是材料,就是平时收集来的警句、数字、经历、知识等。
有的同学写作文好像最不发怵,往往能洋洋洒洒好几片,可是老师不一定打高分。为什么呢?比如写《记一件难忘的事》,这位同学扒在桌上一伙儿就写完了,你看他写些什么呢?本来想写吃完早饭就出门。结果写了谁买的饭,吃的什么饭,甚至写了收拾碗筷,怎么出的门,等等,你说繁琐不繁琐。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难忘,结果淹没在琐碎的、不必要的描写之中了。这里有个问题:没有很好的研究材料,没有形成中心思想,所以就散沙一盘,就事写事,写出来的只是材料,甚至是当时情景的全部的回忆。人们看了他的作文,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不知道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中心思想来自对材料的认识和考虑,这是作文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中心思想明确了,也就决定对材料的取舍。作文写的是什么呢,写什么不就是生活,不就是认识吗。所以说,你材料多时,你要反复去考虑写最典型的事,写时用最少的话说清楚,这就简明。有一位大家讲过,花鸟虫鱼皆可入文,有意则灵。这个“灵”,就是中心思想。
有素材,多的用不过来了。满脑子全是材料了。比如,写《我的父亲》,太熟悉不过了,从记事时起,也有几年了,发生了多少事情,留下了多少记忆啊。写不出来的原因何在。
有两个环节不到位:一是对材料没有吃透。可能有的同学不服气,我还不了解他吗?!所谓吃透材料,可不全是指了解,关键是有了对材料的理解。就是对一个人历史的评价、对具体事情意义的认识。二是没有找到作文的中心思想。刘和刚演唱的《父亲》脍炙人口,耳熟能详。
歌词是这样的:“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摩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添了皱纹;听听你的嘱托,我接过了自信,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孝顺,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我地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我地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再做我的父亲。我地老父亲。”
你看人家对父亲的赞美是怎么写的,从立意、选材到文字多么的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用词准确。所以说,有材料写不出来时你就反复看,反复想,直到有了认识,有了切身感受,明确了中心思想。
有的同学写作文爱犯这个毛病。人家题目或者自选题目,本来是“一件”,他写了几件;本来是“参观”,他写了看戏;本来是“老师”,他写了“邻居”等等,这只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有些还是深层次的。比如“最难忘”,他写了“平常的”,人家要求写克服“马虎”,他写了“懒散”等等。原因是没有认真的审题,否则就不会出现文不对题。跑题就是把本来不是此作文写的内容或者无关的内容写进去了。这是中心思想、线索还不十分清楚,没有牢牢把握住。
举个例子,写《母亲》,开始还说母亲的事,后来又写了舅舅,而且篇幅超过了写母亲。或者本来写着此件事,又谈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了,而且两件事没有任何联系。所谓连贯是指意不断。不连贯就是你在写作文时,讲一件事没说完就不讲了,有的是接不上茬了。原因是有的粗心,有的没有想好就写。
我这里重点讲讲文字空洞,言之无物。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抄的,作文不反对引经据典,但是全是或者绝大部分是就不对了。就是用也要理解;或者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如果是喜好华丽的辞藻,我也不一概反对,关键是切合实际。但是,我还是喜欢朴实无华的语言。你们看刘和刚演唱的《父亲》的歌词写的多好,并没有华丽的辞藻。
于是,我有了讲课的思路:1、写不出来。2、写成了流水账3、不知道怎么写。4、文不对题、跑题、不连贯。5、写作文常见的其他毛病还有许多,如文字空洞,言之无物;观点不对,哗众取宠;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等等。
可是,我还是觉得,没有讲透彻,在桌前电脑前,不思其解。此时,电话铃响了,是老师的威信:“我想在聚会时,不讲语文课了。讲如何做人。提纲是:1、万事不必太认真(该认真则认真,不该认真则不必认真);2、慎独(管住一个人独处时的言行,非常重要。用一句常言表述:就是“人在做,天在看。”);3、一念之差,天壤之别,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要控制意念,扶正祛邪;4、中庸之道,就是要做到“中和”,喜怒哀乐不发;就是要做到“泰和”,喜怒哀乐发,但要有节制。5、虚静,虚一以静。虚则容,静则止,虚静乃自然。自然美。
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答案:教书育人。
我要在前面还是后面,一定要讲,理想,梦想,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少年立志,持之以恒,追求不懈,必有所成。也就是说,理想梦想的确立,可以成就你的事业。
我明白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明天我可以去上课吧。
天成的作文课上的很成功。自己都觉得还挺那个,同学们爱听他上课,最重要的有三点:格言多;讲故事;还朗诵。对了,有说生动形象的,还有说,特别爱互动,上课气氛很活跃。
他的讲课制作成了光盘,大家都人手一碟。
“不能误人子弟。”天成对老阔说。
“供不应求啊。”老阔说:“人家回去的,还打电话要你讲课的碟子呢,你可大名远扬了。”“什么远扬。”天成问。“全国各地谁不知道‘唯实则兴’啊。”你的讲课费也看涨了。公司老董给你提了。“这个,不是。爱听,管用,就好。”
不知道别人,天成写东西是快乐的事情。他常常和身边的人说。
这个感觉不是一开始就有,是在写作多年以后有的。
开始写就是在学校写作文,就是爱好写,就是为了完成作业,就是喜欢看老师批语给以鼓励。
这中间,发生了不能忘记的几件事入团团员代表发言稿,老师说天成有写诗的才能,让天成高兴坏了。他发完言,有的同学找天成要发言稿抄留存,天成好激动啊。直到现在,他还诊存那篇稿子,时常拿出来看。
他去看老师时,讲起这件事,老师说,是吗,我都忘了。天成说,下回我把原稿带给您看。
上学的时候,老师有意发挥天成写诗特长:在主席去世那天,天成写了“泪洗万山墨绿柏,白花骤开积雪冰”的诗句,这首律诗被老师推荐给学校,高老师在广播站广播了。他还推荐给区《翠微峰》刊物发表了。这也是天成的诗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那时他上高二。
天成在一次上作文课时,他异想天开,突发奇想,要以他们班学习生活为素材,创作短篇小说。老师开始都吃惊了,说没学会走就想跑啊。天成也傻眼了。可就一袋烟的功夫,老师找他谈话,详细的了解了他的打算,同意让他试写。天成还真写了《咱们班》,老师在作文讲评时,谈了当时的情况,分析了他的作文。这就是天成短篇小说处女作吧。
天成到部队后,开始新兵紧张训练,后来分到通讯排,既要掌握军事技能,还天天记日记,在部队记录了好几本日记。其实,记日记的习惯就是老师要求学生干部这样做的。他一直坚持到参军后。
天成写作的特长让指导员发现了。他让天成负责出板报,还担任了连队宣传工作负责人,主抓写稿,出板报,饭堂读稿,还有上报典型,连队环境布置。指导员还推荐他上部队组织的新闻报道学习班学习,毕业前,天成回连采访写的节约消息和训练通讯稿上了《战友报》。
那时候,天成一边训练一边写作一边看报刊学习,不亦乐乎。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管在部队,工厂,机关,天成都笔耕不辍,开始尝到写作的苦头,后来尝到甜头,现在,一天不写东西就不行。
有人关心他,说整天写累不累,天成说不累,特别开心,那种开心是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他说:写作和其他事情一样,写真情实感不仅好写,还开心快乐。
不信,你试试,写作从发自内心开始,讲实话,心口相应。
天成的同学办网站了,他是他的得力助手了,当然,还有年轻人,主要靠他们。天成就是出谋划策了。具体事宜靠年轻人干。
可天成近来觉得不大对劲儿,找老同学聊聊天。
他说,对办网站这事儿,准备不足,只想大概了,对困难估计不足,深入不下去了吧。
天成说:你当初怎么说的,没有不开张的油盐酱醋店。这店不就是商业最基层吗?倒腾的商品,还是日用生活用品。网站就是张报纸就是本刊物,就是平台,我们能办报办刊,就不能办好网站吗?
他说,有基础,关键是喜欢做,万事开头难,可我是有福有运之人,还有你和年轻人,还是挺顺利的。人家哲学家咋说的,一分为二,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真准,开始顺,后来就不行了。
天成说:你曾经辉煌。事情有经验教训。你以为想全了,其实,做起来,才知道缺什么。辉煌过,是虚的,是一种假象,为什么?感情有事,你,你们,还有交往者。看似热热闹闹的,看热闹的多,没有了新鲜感,缺乏理智,基础工作不牢靠,自身条件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