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旁的中年男子附和道:“就是啊,咱苏州人可吃不惯这种口味。”
而另一道招牌菜“彭城地锅鸡”,浓郁的香味中夹杂着辣椒的刺激,对于爱吃辣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享受,但对于本地人的味蕾而言,实在是难以招架。
顾客们尝了之后,纷纷被辣得咋舌,有的赶紧喝水解辣。
一位老太太皱着眉头,用吴侬软语说道:“这辣得太利害了,一点儿都不适合咱们苏州人的口味哟。”
看到这种情景,王建业心急如焚,焦虑的情绪在他心中蔓延:“怎么会这样明明在南通和徐州大受欢迎的菜,到了苏州却无人问津。
难道真的错了吗不,不能就这样放弃!”隔壁经营多年的苏帮菜馆“松鹤楼”,古色古香,招牌醒目。
老掌柜听闻有外地餐馆入驻,只是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从容与自信,又仿佛夹杂着一丝对新对手的不以为然。
他缓缓转过身,对着一旁正在擦拭桌子的伙计说道:“这徐州菜啊,在咱苏州怕是难有立足之地哟。
苏州人的口味,那可是讲究得很,甜咸适中,清淡细腻,哪能吃得惯那又咸又辣的玩意儿。”
伙计停下手中的动作,点头应和道:“是啊,掌柜的,咱苏州的食客嘴巴可是很挑剔的。”
老掌柜微微眯起眼睛,看着对面新开张的王氏分店,轻轻摇了摇头:“且看他们能坚持多久咯。”
王建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深知,若不做出改变,分店必将难以为继。
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王建业早早地来到了店里,把厨师团队集合起来,神色坚定地说道:“大伙都知道,咱这店现在遇到难处了。
苏州人的口味和咱们不一样,咱们得做出改变。
今天,咱们就深入苏州的大街小巷,去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找到让顾客满意的味道!”厨师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于是,他们一行人踏上了探索之旅。
苏州的大街小巷充满了独特的韵味,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路边的小店琳琅满目。
他们首先来到了一个热闹的菜市场,这里人来人往,各种新鲜的食材琳琅满目。
王建业与一名卖菜的大妈交谈起来。
王建业微笑着问道:“大妈,您平时做菜都喜欢用些什么调料呀”大妈热情地回答:“小伙子,咱苏州人做菜呀,就喜欢用甜酱、和酱油,讲究个甜咸适中,味道要鲜灵。
像这甜酱,可是做菜的好帮手哟,放了它,菜的味道就醇厚了许多。”
王建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谢谢您,大妈,这对我们很有帮助。”
离开菜市场后,他们又穿梭在各个老字号餐馆之间。
每走进一家馆子,王建业和厨师们都会仔细观察菜品的色泽、口味,虚心与本地厨师交流烹饪心得。
在一家名为“得月楼”的老字号餐馆里,他们与餐馆的大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王建业真诚地说:“大厨,我们是隔壁新开的王氏饭店的,想跟您请教请教。
苏州菜的甜而不腻是怎么做到的呀”得月楼的大厨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这甜要恰到好处,关键在于的用量和火候的把握。
不能一下子放太多,要慢慢加,根据不同的食材和口味进行调整。
火候也要注意,不能过猛,得让甜味充分渗透到食材里。”
王建业认真地听着,不时点点头:“原来是这样,真是受益匪浅。
那在食材的选择上,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大厨拿起一根新鲜的笋,说道:“你看这笋,苏州的笋鲜嫩清甜,很多菜里都会用到。
它能增加菜品的清爽口感,和甜味搭配起来特别好。
在苏州菜里,食材的新鲜度和季节性是很重要的。”
经过几天的走访与交流,王建业和厨师团队收获颇丰。
回到店里,他们立刻投入到菜品的研究与改良中。
厨房里,各种食材和调料摆放得满满当当,厨师们忙得不亦乐乎,锅铲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