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长着一张国字脸、剑眉、鹰钩鼻、丹凤眼。脸上虽然堆笑,却令元载一见之下胆寒三分。
或许是元载先入为主的原因,总觉得安禄山的笑容背后藏着一把刀。
这时,元载看到安禄山站着一个丰神俊朗、面如冠玉的公子。心里虽然对他略感好奇,却碍于情面没有开口询问。
安禄山却看出元载的心思,介绍道:“此乃我家中次子,原名安仁执。蒙陛下抬爱,赐名安庆绪。现在我帐下任职都知兵马使。”
元载心想:“原来是未来的弑父杀君之人,真是人不可貌相。”嘴上却道:“令郎丰神俊朗,仪表不凡,他日必成大器。”
安庆绪上前一步,叉手谢道:“承元将军吉言,小侄一定……”
本来安庆绪还想说话,不料安禄山强行打断:“元将军刚从紫宸殿出来,不知陛下可曾离开?”
“我出来时,陛下还在。”元载正愁没机会脱身,忙道:“我家中尚有要事就不带路了,你自去找陛下吧。”
安禄山叉手谢过之后,带着脸上一霎红一霎白的安庆绪去了紫宸殿。
元载看得出安禄山和安庆绪父子之间并不和谐,或许这是日后安禄山被安庆绪所杀的远因吧。
见安禄山父子已走远,元载便转身离开。
回到家中,正好遇到在后院里赏花的李清漪。她昨天和元载匆匆见过一面,但是一直没有坐在一起聊一聊。
正好碰见她,元载便上前和她说话。
李清漪笑着问道:“夫君去宫中,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元载道:“陛下有事召见安禄山,我不好再打扰就出来了。”
听到安禄山的大名,李清漪脸上颜色微变:“这个奸诈无耻之徒,屡次想要加害我父亲。夫君千万要和他保持距离,不可距离太近。”
元载心里有数,应付道:“我今天第一次看到他,就感到心惊胆战。这样的人物不可接近,但耐不住陛下对他的宠爱。”
李清漪冷哼一声道:“总有一天等我父亲继承帝位,一定要收拾掉安禄山等一干佞臣。”
元载没有搭腔,心里在想:“安禄山不会等到太子出手就会造反,收拾云云不过是天方夜谭。”心里这样想,终究没有说出口。
与其说那些烦心事,倒不如与李清漪共赏后花园里的百花盛开。花儿们迎着萧瑟的秋景,一年中最后一次绽放出万紫千红,煞是好看。
说话就过了数天,元载因一路旅途劳累还在家中静养。期间石国使者团离开长安城,元载都没有出去送他们。
这一日,宫中突然来人说:“陛下有旨:「传左龙武军将军元载即可进宫到麟德殿见驾,不得有误。」”。
元载谢恩完毕,起身从袖子里掏出一袋钱递给传旨太监,低声询问:“不知陛下传我进宫是为何事?”
太监掂量一下钱袋轻重,顿时眉开眼笑:“陛下不仅传了将军一人,还传了东宫太子、安节度等。”话里的意思再清楚不过。
元载再次谢过传旨太监,命心腹总管代他送他们出去。随后转身入内,在柳清凝的伺候下换上朝服,手拿象牙笏,腰悬代表身份的腰牌。骑着快马赶赴大明宫,一路上不敢稍作停歇。
抵达之时,麟德殿前已经聚满了群臣。
太子李亨、右相李林甫、左相陈希烈、东平郡王安禄山、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钊等文武百官按品级大小,依次站列在皇帝宝座的两侧。沿着麟德殿前的蹴鞠场,往两侧一直延伸,人头攒动,盛况空前。
元载因位卑职小,只能站在末尾的位置。那里是站台的尾端,刚好旁边有一株大树,可以借机庇荫纳凉。
看着前面那些被太阳晒得流油的一班大臣们,元载在心里不禁偷乐。
“圣人驾到,群臣跪迎。”高力士特有的嗓音响起。
群臣闻声无不跪拜,低头不敢仰视皇帝。
须发皆白的李隆基带着风华正茂的杨玉怀,在宫女太监的前呼后拥下出现在群臣的面前。端坐在帝位上,邀杨玉怀坐在略低于龙椅的座位上。
“众卿平身。”李隆基道。
“谢陛下。”群臣起身,无不笑脸相迎。
李隆基道:“如今大唐天威远播四方,海宇升平。朕愿与众卿共享太平。”
群臣齐声应和:“臣等赖陛下庇护,感激涕零。”
李隆基习惯了这种山呼万岁,群臣拥戴。一抬手,立马现场变得鸦雀无声。
与此同时,球场上出现两支比赛的队伍,一边是羽林军,一边是龙武军,两方都是百战精锐。随着一声长啸,两支队伍同时开动。在马球场上互不相让的抢球,你争我夺异常激烈。
马球是大唐全动,据说唐代二十二位皇帝,有十八位热衷打马球。黄巢起义前夕的皇帝唐僖宗,也是一位马球的疯狂爱好者,曾经上演了一出击球赌三川的历史丑剧。
元载盯着场上的你来我往,心痒难耐。但碍于局面如此,不好下场比赛。只能看着两支球队在马上狂奔,一来二去,互飙马技。
日至正午,马球赛结束。羽林军以微弱的优势取得胜利,引得满堂喝彩。
元载略微跟着鼓掌,其实心里很清楚。众所周知羽林军全是世袭的功勋子弟,来头大、架子高、死好面子,与其让他们输球不痛快,倒不如让他们赢。反正只要皇帝高兴、百官高兴、羽林军高兴就行了。
两支精锐撤出赛场的同时,场上牵来了六匹汗血宝马。都是石国使者团进贡的好马,马的身型极其雄壮。
在场群臣无不叫好,他们神通广大都知道这些马的由来,敢不叫好?
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下场,亲手抚摸一匹赤红色骏马的鬃毛。
这匹马浑身纯赤色,竟然没有一丝杂色。身型十分高大,四蹄看上去强健有力。
众臣纷纷称赞:“好马,好马。”
李隆基并不在意,喊道:“元载何在?”
元载听到皇帝的唤声,连忙快跑到皇帝的面前:“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