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之败,乃是郭公率军先走之故。陛下因此见责,免去郭公兵权,此举合情合理。将军却公然违抗陛下的敕令,率我军驱逐新帅是篡逆的行径。”
仆固怀恩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张用济那样做。
紧接着,左武锋使浑释之劝阻道:“足下用这种方法请留郭公,使朝廷怀疑是郭公指使你所为。你这样做是在害郭公,而不是帮他。”
有了这两位有威望的大将站出来,其余将领纷纷表示不应该那样做。
张用济见自己失去了众将的支持,就算是起兵也不能获得成功,只好放弃原有的计划。
仆固怀恩在军议时,瞧出张用济的险恶用心。
回到府中,见到仆固忠婧,说道:“情况紧急,我长话短说。女儿你速度带少量亲随,乔装出城去见元载,只说张用济有心起兵驱逐他和节度使。”
仆固忠婧听了这话,立刻明白。并于当日携带少量亲随,买通商旅的老板,乔装成商旅混在商队里出城。
次日正午抵达朔方军营地,求见元载。
元载正在营帐内揣摩朔方军和叛军的战术,见到士卒送来的玉佩,并听士卒说玉佩的主人想见他。
“快快有请。”元载立刻收好书籍,在营帐内静等仆固忠婧的到来。
不一会儿,士卒引仆固忠婧到元载的营帐。
仆固忠婧不等元载寒暄,立刻说道:“我此来是有急事相告,张用济暗中召集朔方将领,有意用兵驱逐你们,达到他控制朔方军的目的。打的旗号是迎回郭元帅。”
“原来张用济一直不来谒见新帅,是这个原因。”元载听罢,登时愁眉深锁,苦思良策。
仆固忠婧见自己目的已达到,便道:“我不便久留,这就要回去了。”
元载这才回过神来,问道:“你不坐一会儿再走?”
“我也要担心张用济怀疑到我父亲的头上,所以不便久留。不过你现在是副节度使,以后有的是机会再见。”仆固忠婧处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
“说的也是,希望再见的时间不会太远。”元载略感遗憾。
仆固忠婧闻言嫣然一笑,飘然出营。
元载想要送她,她却不让,担心引起他人的注意。
元载等仆固忠婧走后,立刻前往中军营帐,将此事告知李光弼。
李光弼思索片刻后,沉声道:“本帅来一个先礼后兵,下令召张用济来谒见。如果张用济不肯前来,本帅再另寻他法。”
元载以为这个方法很好,便同意了。
不料,张用济在接到李光弼下达的军令后,不肯去见李光弼。
李光弼和元载于是率领数千骑兵,出汜水到河阳以北,以此向张用济示威。
张用济见自己既不能造反,又没有能力起兵抗拒李光弼,只得来谒见李光弼。
李光弼稳坐中军营帐,见张用济到来,责备道:“汝身为大将,竟然不听主帅的调遣,此其一也。其二,那一日我夜入朔方军,汝的麾下部分兵马镇守西南角,却门户大开,是何居心。”随即喝令埋伏已久的刀斧手,将张用济推出去斩了。
元载冷眼旁观,一声不吭。
张用济苦求无果,被武士拖了出去斩杀。
李光弼在不久之后,又传令仆固怀恩来见。
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玚,劝父亲道:“李光弼有意拿父亲立威,不如让孩儿率数百精骑相随,料李光弼不敢拿父亲怎么样。”
“不妥!张用济本就是因心怀不轨,主帅斩之,合情合理。”仆固忠婧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若是我们也学张用济,则父亲的性命危矣。”
仆固怀恩有些犹豫不决。
当初选择密告此事,是为了节度使能够平息这场纷争。万没想到李光弼竟然下如此重的手,要了张用济的性命。
自己要是再去,会不会遭遇到同样的命运。
难说的很!
仆固忠婧见父亲犹豫,进一步劝说道:“主帅要威,已经用张用济的人头,他是不会再害父亲。”
“小妹的话,我不敢赞同。”仆固玚对仆固忠婧的话提出异议,“李光弼用辛京杲代领张用济的兵马,分明是夺朔方的兵权。父亲是郭公的老部下,恐怕不会被李光弼重用。”
辛京杲,代州刺史辛云京之弟,早年从军于朔方军,因作战勇猛,被肃宗誉为是黥布、彭越、关羽、张飞一类的人物。在李光弼帐下任职多年,被认为是李光弼的嫡系大将。
而仆固怀恩并非朔方嫡系出身,而是北方游牧民族归化而来,又不是李光弼的老部下,因此心生怀疑。
“有元载在,李光弼是不会做得太出格。元载为人宽和、念旧情。如果不是张用济企图加害他,他是不会坐视张用济被杀。”仆固忠婧还是劝父亲,不能带兵前往。
仆固玚冷声道:“元载杀伐果断,不亚于李光弼。仁慈只是他拉拢的手段,妹妹千万被他骗了。”
“元载固然手段雷霆,但他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顺势而为。”仆固忠婧道。
“谁知道呢!”仆固玚说不过就耍赖。
仆固忠婧还要再劝,却被父亲抬手示意不要再说了。
仆固怀恩沉思片刻,长叹道:“事到如今,不去是不行的。去,带兵前往是犯了主帅的大忌,不如我单骑前往。”
仆固忠婧忙道:“父亲单骑前往,儿愿随父一同前往。若是有事,儿愿随父死于九泉之下。”
仆固怀恩欣慰的点头同意,又叮嘱仆固玚千万不要冲动行事。
仆固玚答应,但表示如果父亲有事,他不会坐视不理。
仆固怀恩自知无法阻止,只能点头默认。
然而就在他们父女俩走后,仆固玚因不放心他们的安危,竟然自作主张纠集五百骑兵,紧随其后前往李光弼的中军大营。
李光弼得到探马来报,得知仆固怀恩竟然率五百精骑前来,大感意外。为以防万一,命元载率领数百精锐在军营外,列阵迎接。
一场朔方军内部的矛盾,在阴差阳错之下一触即发。
李光弼和元载又该如何妥善处理此事呢?
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