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148章 俩逃兵有啥责任?

吴淞战役的失败,到底归因什么?

现在看,是很简单的问题——

打不过英军呗!

可是,当时却不是这么看的,吴淞战役的失败,是因为牛鉴总督的率先逃跑。

战争之所以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恐怖,正是因为每次战役之后还有各类统计和总结,战前又有计划和方案。

这些都是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专家做的,普通的文人甚至学者都已隔行如隔山,看不明白、弄不通透、搞不清楚,爱莫能助。

这点,很不像看小说,精彩、过瘾、痛快,赶紧看完拉几把倒,不喜欢的话完全可以忽略,还只当没有,不存在!

而军事不同,你不明白就会放炮、吃亏、丧命,还翘翘的。

历史更不同,是读也可、不读也可的东西,就像裹尸布,自己没有的话,敌人都会为你准备的,尽可以不管。

诸多同好,听说在下写战争历史小说,便问是怎么构思、虚构的?

我说没构思什么,也虚构不到哪儿去,只要您见过真正的作战总结或战前的计划方案,能真正读懂这些军事专业人员的纸上作业,就无需构思什么的!

弄懂他们的意思,您的军事修养,就高了一大截——没杀过猪,也算见过猪跑了!

常规武器条件下>决定作战计划方案的最大要素,是地形;

影响作战计划进行的自然因素,是天气;

这些大自然的因素,今天都在自然地理和气象学科名下,仿佛与军事毫无关系,其实都是制定军事作战方案的决定条件和考虑要素。

客观不可控规律,老天爷,要坏了您的好事,您能咋的?打它?咬它?

就像扬威将军的五虎下山、八虎同战,多么天衣无缝的计划,结果被自己求来的龙,弄得丢盔弃甲,大炮都没有还去攻城,功亏一篑。

所以,士兵的神是大炮,不是神龙蛟龙。

要定动手计划,不得不首先考虑非武器因素,只有遵循它,或者打破它!

这些都不是虚构、想象可以取代的铁律。

作家个人的虚构、想象,在这些军事专家的杰作面前,实在是太苍白无力了!

小说是人学,历史是敌人学,军事是杀人学,咱们其实就游走在这三者之间,什么科学研究、学术探讨、小说瞎编,都是如此。

扯远了,说回吴淞战役总结,具体内容还是很多很多的——

毙伤俘多少,缴获战损比多少,谁谁谁立功受奖,谁谁谁记过受罚,咱们嘴炮很重视的这些数据,其实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有哪些优劣势,尤其是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特别是教训,是苦口的良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妈妈,非克服了、做好了不可。

英军的战役总结,咱无从过目,不便说什么,清军的战役总结,各级单位也是有的,不过不是现代这种格式,有些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而已——

先要说一句,现代这种格式,其实是英军的,就跟你我现在穿的衣服一样。

清军战役总结写得最好的,是广州靖逆将军奕山大人,非常善于总结,一事一折分报告、全面总结总报告,前面已经说过,受到了大爷的大力嘉奖宣叙。

写得比较差火的,是颜伯焘总督,大爷都不受理,但是留中不发,也没有严惩他。

写得最糟糕的,就是这淞沪战斗中逃跑的牛总督牛大人牛鉴,实在是太牛了——

吴淞口没守住就跑了,把宝山和松江两座县城都不要了!

所以,英军在接下来的大部时间里,是武装游行,和平进军。

别看牛大人的作战计划,拟得一套套的,战役总结可不是耍笔杆子,任他咋编都难以交差了——

牛鉴逃跑的细节详情,前已说过,如果他不离开宝山县城,前出到途中,也许还能打上一仗。

虽然做不到老将陈化成那样迎着炮弹疾驰而上,至少还可以像前任裕谦一样,壮烈光荣的死,而不是可耻的逃跑。

据学者们的历史总结,此次战役的失败,除了最高指挥官牛鉴大人逃跑外,还有一人的逃跑也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铸成了失败定局。

这就是,守卫西炮台龙尾小沙背的徐州总兵王志元大人。

虽然他只有700人,但据裕谦生前的评价,徐州兵是东部中部的劲旅,能征善战。

总兵王志元身材魁梧,相貌英武,是员猛将,他怎么也没打上英军就跑了呢?

与宝山城一样,小沙背也不在英军登陆点上,更不在包围圈中,战役期间相当平静,即便不运动野战也是可以坐守阵地的。

咋会见不着英军呢?

本来,英军在未测量小沙背浅滩前,是准备直接从扬子江登陆小沙背,抄宝山城后路的。

这比龙头新月堰上来,近得太多太多,比水兵旅改登西炮台中段正面岬角也要近许多。

假如英军不改变登陆点的话,王志元就是首先接敌的。

他的力量就10门炮、700人,责任范围就小沙背,能不能真正接敌奋战还是回事!

照原计划与他对阵的,是巴加旗舰皋华丽74和水兵旅。

旅者,两团人马也。

所以,王志元的运气还是不错的——敌人没有从他那儿上岸,也没专门攻击他。

开战后,他的前后左右都没有敌人,甚是寂寞无奈。

钉在阵地上不动也不是事儿,左思右想,决定带一半人马向宝山县城靠拢——

可惜宝山县城也没有敌人,而且县城牛鉴总督都亲领1000人增援吴淞镇去了!

于是,他也见贤思齐,带着这350人枪赶往南面吴淞镇,走的也是牛鉴增援那条大道。

但距牛鉴部后营,有七八里路程。

当牛鉴部前营遭遇巴加第二轮延伸炮火杀伤时,王总兵也立住不前了。

他在观察判断情况,思考自己要不要继续前进,最终决定随大流——

如果牛鉴部前进,自己就前进,如果牛鉴部撤退,自己就撤退。

所以,并没有单独增援吴淞镇的意思。

这也难怪他没有自己的主见,东西炮台各部就他最弱小,700人,随身来的只350。

而东炮台1000、新月堰1000、宝山城2000,其中一半就是走在的前面的牛鉴部,也是1000,

所以,王总兵首先就气馁了——

将各有责,兵可乱窜。

他要不问轻重缓急紧靠上去,或者直接奔向吴淞镇,拼光了自己人马也抵消不了自己的小沙背责任。

将领都有本位意识,反倒是兵在哪都一样,上前有赏,后退则斩!

将领责任所在,该前就前,该后就后,不可傻了巴鸡乱来一气。

王总兵当时这随大流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他本来就守后路,即便运动中也是在后不在前的。

前面说了,这时犯错的是前面的牛鉴总督,不是身后七八里的王志元总兵——

不该被一阵盲炮误击吓倒,掉头就跑,而应该加速前进脱离炸区排兵布阵,用自己发明的虎蹲炮迎击上来的敌人水兵。

为什么是前进脱离炸区而不是后撤脱离炸区呢?

这就是战场心理了:战场上任何小的后撤都极易引发大量逃跑,而前进却不会。

当牛鉴回逃时,王总兵自然也掉头跑了,而且还是回到小沙背以后才真跑的,手下700人都走了。

据说他回到小沙背时说,“新月堰炮台、吴淞镇都已经丢了!”

这当然是猜的,其实都还在战斗之中,英军水陆两路兜住的清军不少,仅活捉的俘虏就上百!

假如牛鉴不退,肯定有一场恶战或大屠杀发生在途中!

但如此要求牛鉴有些过分,老将陈化成都未能在炮火中组织起反击,何况牛鉴文人总督一个,要让他临阵不逃,实在是最难的事情。

尽管王志元是总兵、武将,要让他350人、700人填补牛鉴1000人逃跑后的空白,奋勇杀敌,力挽狂澜,也是不可能的。

除非将他与牛战神的位置互换一下,也许还可以。

王志元在前冲杀,牛战神在后督阵,尚可以理解。

指斥牛鉴、王志元俩逃兵是战役失败的原因,其实是混淆了逃跑和失败的概念。

看看英军登陆后的两路态势——

4个步兵团加2个水兵团的活动口袋,还有装备优势和战术水平,就是他俩不跑,也是要失败的。

就算他俩有两道虎蹲炮阵,也是难敌英军陆战炮、迫击炮的。

没有奋力一搏的决心,什么美妙的设想都只是幻觉而已!

证据后面再补,前面也有乍浦八旗——不会逃跑的清军,战场拼死,将士用命,并没有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吴淞战役,双方的伤亡如下——

清军阵亡:将官8人——

提督陈化成、守备韦印福、千总钱金玉、把总龚龄垣、外委许林、许攀桂、徐大华、姚雁宇;

以及,士兵81人;

被俘:100余人。

英军阵亡:军官1人——

hewitt希威特中尉;

以及,水手1名;

负伤:军官3人——

海军士官purvis普尔菲斯、副官sth史密斯、船长roberts罗伯茨;

以及,海员15人、伍长1名、水兵5名,孟买炮手1名,共25人。

总计: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