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163章 杀汉奸

镇江城位于长江南岸、南运河出口东岸,城北是著名的北固山,偏西江心是焦山,俗称银山,西隔南运河口是金山,有不少金顶庙宇。

长江北岸是北运河入口,南运河出口东岸是镇江城,由海龄八旗兵驻守,西岸金山,由齐慎、刘允孝两部绿营兵防守,中间隔着南运河。

7月16日,英军先头轻型舰队到达镇江北固山江段,但整个舰队一连四天才全部抵达,已是20日。

清军通常的临战做法,都是先行清理汉奸、内贼,然后才与敌军作战、处决叛徒。

战后统计战果,将清理汉奸内贼人数、歼敌人数、处决叛徒人数三者相加,合计总数上报。

当然,你懂的,这些上报的战果都有水分,因人而异,好大喜功者,水分可观。

可见灌水高手从来都有。

从英军出现在北固山江面的前三天,7月13日,海大人即在城内外严查汉奸、内贼。

三天下来,即查出汉奸内贼13名,全被正法于城内菜市口——

当天正逢城内集市,镇压汉奸内贼的行动效果极为震撼,杀鸡儆猴,敲山震虎。

这就是带路党的榜样和下场。

因为集市已变得血腥恐怖,赶集的人散得较早,城门也关闭较早,除放城外巡逻的400人青州八旗兵入城外,一般人已不能进城。

城内八旗兵开始巡街盘查、挨户查询行迹可疑人,尚未出城者,如不能解释清楚,便会落到旗兵手中。

这一晚,汉奸内贼人数骤然增加,只是还没有发现、查获叛徒,因为叛徒一般要真打起来才会真正出现,而且是突然涌现在眼前。

战前肃奸工作越是彻底,就越是能防患于未然,有效遏制叛徒的集中涌现。

英军尚未到来,镇江保卫战已经开始,海龄大人的战果已是一大把。

在浙东反击战期间,咱们已经见识过一些双方的间谍事件,但汉奸、内贼与间谍还是有区别的,不完全相同,甚至有严格的区分。

如何识别汉奸、内贼呢?

这是门高深学问,比间谍学复杂,待战后再做专门探讨。

总之,到7月20日,英军悉数到达金山时,海龄大人已肃奸一周,城内早已是血腥扑鼻、阴森恐怖——

差不多下午,街上就没人敢走了,因为普通行人在旗兵眼里,怎么看都很可疑,极易遭到枪击,追捕!

晚上,依旧是分片挨户查询,一旦可疑,性命即告不保。

那海龄大人这一周,到底收获了多少汉奸内贼呢?

不便妄下结论。

参照林则徐、关天培、奕山在广东的奏折人数,以及邓廷桢、颜伯焘在福建,裕谦和奕经在浙江的战报人数,以及留给后世的众说纷纭,当在数百人以上、2000人以下。

这2000人的汉奸纪录,还是关天培大人在虎门一地奏报的汉奸队伍,并不是实际查拿的人数,如果超过该纪录就可能是汉奸队伍了!

汉奸好拿,汉奸队伍不好拿,关大人与裕战神在汇报沙角之战和舟山二战时,都有精辟的结论,连清军都不是对手。

如此的话,镇江就不必英军动手,仅汉奸队伍即可拿下!

但镇江是英军动的手,可见镇江汉奸还没有队伍,或者足够大的队伍,数量不会打破关大人和裕战神的回报纪录,超过2000人的历史规模。

不得不说,这2000的汉奸或汉奸队伍纪录,只是两位大人为自己战败编的故事、悄悄灌的水而已,没什么可靠的证据和长远影响,许多人包括当时的人都不知道,更没亲眼见过。

就后世的诟病而言,这镇江海龄大人却高居榜首,可见战前的肃奸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当时就达到了民怨沸腾、人人自危的地步。

甚至,中方史料还有这样的说法——

英军本来还要几天才开战,但为了解救城内居民,尤其是汉人居民,不得不于7月21日提前发起了镇江战役!

个人对这种正义解放论,向来持怀疑态度,何况还是英军侵略者,他们对城内肃奸,鬼哭狼嚎有那么上进心吗?

战争向来丑恶,以暴易暴,以血洗血,消灭消灭者,歼灭歼灭者,所以一般道德高尚的人、灵魂纯洁的大家,不愿涉及该类题材,但历史的过往并非不存在。

只有该级别军事小说,号称历史,没有一个虚构的人物,没有一场胡扒烂扯的战役,比比都是血腥的尘埃,不得不一次次触及卑污的灵魂,正视那些历史战争中的过激行为。

镇江肃奸,旗兵是不是有预谋的清除城内汉人?尚不能完全肯定。

但是,在这场其实无关痛痒、连正式名称都是后世才出现的战争中,确实已经出现了族群矛盾。

远的暂且不说,乍浦战役期间出现了:福建水师火烧旗兵守卫的乍浦南门、汉人趁机打劫旗人社区的事情。

然而,趁火打劫也大规模出现在没有几个旗人的松江城内,似不能像英军总结的那样,归结为族群矛盾了。

英军的记载,至此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旗汉不同:八旗兵奋勇守城,视死如归,而绿营兵怕打烂城池不愿守城,宁愿野战一触即溃逃走,不无滑稽可笑之处。

但确实应证了,中方旗汉矛盾在加巨。

从浙东反击战开始出现,乍浦战役突显的中方族群矛盾,在镇江尚未开战就已登峰造极,英军只是将其归结为历史上的族群恩怨,而与自己的入侵无关,也是滑稽可笑的。

英军不来,驻防八旗会如此肃奸吗?

旗汉历史上的恩怨,大率而言,一个是留头不留发,一个是改姓就不杀,总的还是半斤对八两,还都符合祖国传统文化精髓,说明了国学的博大精深。

海龄大人的职责所在,肃奸防谍分内事,临战的大人们无不干过,何以海龄大人一个独占鳌头,民怨极大,为后世所忌?

想来,与当地居民关系不睦有关。

镇江八旗,大清开国即驻防此城,已有200年历史,江山易代,血流成河,当然谁都不会惊讶奇怪。

但200年后,尚杀你没商量,就不多见了!难道不奇怪吗?

假如嘴炮能打来江山,恐怕大家都得心悦诚服,自觉五体投地了!如能击退英军来犯,更是旗汉万民敬仰的名族大英雄!

辅一读到镇江肃奸、全城遭殃,个人便觉是借机报复乍浦的打劫旗人,联想到镇江亦要步乍浦后尘,不如做到头里,免得姑息养奸、养虎为患。

从冤冤相报角度看,自然是这样的,你抢我,我杀你,活该!

但后来一想,不对,水土一方,自成修养,乍浦是乍浦,镇江是镇江,族群关系说明不了什么。

族群只是脸上的毛多毛少,历史也只是脸上的灰多灰少,白毛黄毛就是毛,金灰银灰都是灰,只有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是唯一可信的依据。

海龄大人大开杀戒,只能说明他心中有气,八旗兵能对居民下此毒手,说明平日关系就不怎么样!

200年时间过去,镇江军民关系并没有改善什么,更没有生长出和谐的新关系。

当然,特权在握、高高在上的人不一定要理会小屁民的生死痛苦,即使他自己将死也需要小屁民殉葬垫底,是谓血酬膏土。

海龄大人,既不符合平常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定论,也不符合非常的名族英雄时代大义,其实也无此历史殊荣。

享此殊荣的大人不少,有民愤的也有,但都没到海大人这份上——

尚未杀敌,先借机剁起汉民来,虽然汉民是异类,活着浪费粮食,住着浪费土地,无端浪费资源,消耗氧气,但是无论如何,怎么说,汉民总不是敌人——英夷吧?

如此防敌肃奸,焉能服众!

防敌肃奸,好一门高深学问,海大人一时难以掌握要领,难以精准点穴,难免以面盖点,打击面过大,以致为杀不完、剁不绝的汉民所忌恨。

就是头号英雄林则徐大人,亦不能幸免冤杀,但他与邓廷桢缉拿的汉奸,大多为烟贩毒枭,有不同的含义。

根本不是冲锋陷阵的汉奸队伍概念,林大人、邓大人,其实包括说2000人的关大人在内,谁都没有见过汉奸队伍,何况与步卒炮台对阵!

林大人即便下台后,也还掌握着粤省的雇勇权,协助奕山清军作战,以戴罪之身赴浙东协防,对英军战斗力的认识已发生根本转变,没有在汉奸问题上过多纠缠。

反而劝裕战神撤退舟山岛上的两大总兵,如果不是要应付大爷交差,他肯定连一个总兵都不留在岛上的。

林大人不是怕死,要打也要在陆地上打,不能在岛屿和半岛上硬拼。

当然,他在浙东只是作战顾问,已经做不了主。实际上,即便如此,林大人一生的最后结局,极可能是裁在曾经的对手——广东烟帮手中。

正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所以,海大人不管什么春秋大义,该杀的杀,该留的留,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才是通吃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