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陈胜元清醒过来,一想自己兵力太少,银子也不够,都是饷银,决定不打捞、掩埋这些死尸,尽管都是老乡、战友——
正好用他们来塞江,臭死长毛!
他派人购置了大堆渔网,接起来拉在合水外拦江,免得水鬼漂到下游南京去!
否则,有可能还未打仗,自己官就没了。
徽江大多在山地中闯荡,与下游扬子江不同,江面不宽,两三百米,两岸俊俏。
他在江中拉了两道网,主要是防死尸下流南京,战后再捞起埋掉不迟,不算什么难事。
难的是,怎么守住芜湖?
上游安庆殷鉴在前,下游南京总督在后,虽说再调江苏兵上来,可是等不得的了,说不定还没有长毛顺流快。
这点兵力,不可守城,所以陈胜元总兵也来了个守险不守郫,速战速胜,不得恋战。
守险,就是芜湖城外的东西梁山。
东梁山又名博望山,在当涂县长江东岸,西梁山位于和县,俯临大江,东低西高,海拔均不到百米,两山夹江对峙,合称天门山,又名二虎山。
传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曾于此检阅水军,诏博望、梁山立双阙门,得名。
李白名篇《望天门山》就是写这两山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不过,这回天军可不是孤帆一片,而是群帆一片日变来了!
这陈胜元也是个好人,自己不守城,就把城门开了,让老百姓出城往两头跑,别顺或倒河跑就行,千万别跑南京啊——
其实,是怕老百姓日绝他,也怕瞎跑去南京害自己丢官!
陈总兵放人出城,还是功德无量的,其实怎么逃命,老百姓比他内行——
长毛打的是你,又不是我,干么要听你的,所以都躲到穷乡僻壤的玉米地里去,等长毛走了再回来。
不管怎说,这陈胜元是好人一个,放人逃命后自己就带四千兵勇扛炮上了天门山——
国舅惠征带500兵,押运钱粮出城外机动,如果打胜就回城,如果打败就赶紧去南京找陆大人归队。
胜败在此一举,4000兵勇两下分,2000人守东梁山,2000人守西梁山。
到时两山一齐开炮,江里也是弹如雨下,水柱冲天的,颇有优势。
闲话少说,转眼到了正月二十,天军离开安庆,故伎重演,水陆齐下。
水上两轮开道,兵船跟上,货船在后,规模是武汉时的两倍多,因为安庆省城基本被搬空了——
从粮油细软到温润美人,吃喝拉撒睡的、衣食住行用的都有,整个天国的所有辎重东东都在船上了!
前锋罗大纲在铜陵开打,安庆还在发船,洪杨二王都还没上船呢!
陆上夹岸雄兵,各五六万战兵开进,扑向下游各镇,基本都是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
天军瞬间夺了铜陵,海关几个守军被撵得直飞,沿途难民挤得哭爹喊妈,都急着逃命。
当天下午三点,罗大纲部就到了芜湖天门山前,云帆片片,百舸争流。
陈胜元一望,脱口而出,瓦给妈额——开炮!
轰隆隆隆——东梁山百门炮啸;
轰隆隆隆——西梁山百门炮啸。
江面上掀起两大排水柱,但只掀翻了几只小船。
“快跑——吹号。”陈胜元下令。
“陈总?是吹退兵号吗?”号兵反问。
“是是是,开炮还要吹号么?”陈总兵自己拔腿就走。
“咕呖——咕呖——呖呖呖——”
许多炮兵正等着开连炮呢,没想到要撤退下山。
原来,陈总兵望远筒早看见了对岸山后的长毛红旗了,不退就来不及下山了!
所以,并不是下错了命令,而是赶紧走,他是水师出身——那种留好后路才会打仗的人,没必要为对方几艘船拼光老本。
但是,刚下到山背,退路上也出现了天军旗帜,是石达开部包抄上来了!
双方虽然还未接触,但是去路已断,陈胜元看得清楚,今天是出不去了!
当即返回山顶,准备打起来再冲下去,后边的清军还以为自己腿长动作快,没想到早被天军兜住了!
只好反向架炮打石达开部,不管江上的罗大纲了!
但是罗大纲部这时才从江上发炮过来,还是开花弹,当时清军倒下一大片。
不幸,陈胜元总兵也在其中,血染战袍,光荣殉国了,年仅56岁。
两山虽夹江耸峙,无奈长毛步兵大多广西山中炭客,如履平地。
两山守军4000人,除侧翼冲出千余人外,被江上炮火和山后长毛全部解决,战死2800多人。
也被扔下江中,冲下南京去了!
倒是国舅惠征带着500人押运钱粮,在城外机动,见事不妙,拔腿就溜,直奔南京去了!
芜湖之后,清军再不敢言战了,均闻风而逃,唯恐太慢,这都是陈胜元的教训。
南京上游三大门户,全部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