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国体,也就是政权形制,因与大清决裂,摒弃了妖名鬼号,所以名称迥然不同,职责也不尽相同,机制更不一样,机构比大清满汉全席还庞大得多。
总体印象,天国官制取自周礼典制,从典簿书、典诏书起,以至“百工技艺,各有衙门”,真的扩大到百工技艺生产上去了,被大清笑话“满朝文武三百六行全”,可见天国行政性质明显改变。
就是大清,所谓的旗人统治,也吸取了以易经系辞“百官以治”原则,皇帝也只管官不管民,而天王却直接管到了老百姓头上,抓春耕抓秋收,管田土管生产,一句话,啥都管。
天国官名与天军编制一样高古,职能遍及百业而泛滥,具体说来,主要有三大来源。
一、《周礼》,如周礼六官——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大致对应,后来历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亦为六部源头,是天国最高职官架构,采用周礼六官名,分设正副丞相——
天官正副丞相、地官正副丞相,
春官正副丞相、夏官正副丞相,
秋官正副丞相、冬官正副丞相。
因为天国始终在战争中,这些最高官阶并没有名副其实,名同而实异,大多在领兵作战,后来的北伐、西征,基本是丞相们干在。
也有文胆的干活,如南王冯云山牺牲之后,天国建制命名事务,不论巨细,都是塾师出身的冬官副丞相卢贤拔所为。
二、秦汉宋官名,有意避开明朝官名,以突显天国自己是创新朝,不同于天地会的反清复明,就会用明朝国器。
含各王在内的主将、如大将军、将军;
左右殿出的文武军官、如指挥、总制(督);
监察系列大员,如检点、监军。
再下就接军制了,军师旅帅、卒长两司马,就俱出周礼了。
三、传统名著,重点借鉴《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中的官名,如军师,有主将必有军师。
天国极其看重军师,不仅分正副,而且俩正俩副,也就是东南西北四大王。
据说,这杨萧冯魏四天王多用军师之名行令,很少直接称王,不知确否。
更有甚者,将天国的最终失败,归咎为封神榜的轮回报应,到时再说。
太平天国官制之难,还不在于官名,而在于官体,大率而言,天国前期,官体分为正职官、同职官两大系列。
正职官系列,分朝内官、军中官、守土乡官、女官四类,等级分为13阶,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
同职官系列,又分典官、属官两类。
典官有军政之别,如——
1天京及各军典官,总圣库、总圣粮、提某关、总巡查、天朝督内医、某门巡守将军、典绣饰等。
2宫府典官,侍卫、侍臣、掌朝仪、掌朝门、左史、右史、引赞、通赞、朝内拯危急、典天舆、宣诏命、宰夫、浆人、舂人、御正、理文、理袍、理靴、理茶、提教等。
属官,分属于各级正职官,如六部尚书、承宣、仆射、参护、通传、指使、经历、六部掌书、书理、大旗手、尉、伺、传等。
明显不同于历朝的军政品秩分明,又因资料整体毁灭,所以即便当代专家,对天国前期官员自身到底有没有爵位,都有不同看法——
咱们姑妄听玺纲大师的,将以下官名看作是爵位,而不是职务。
继1851年十月二十七日永安封王之后,到1853年10月,癸好三年九月,才在天京再次封侯——
1秦日纲为顶天侯;
2林凤祥为靖胡侯,3李开芳为定胡侯,4吉文元为平胡侯。
他们四人身都在正副六官正副丞相之列,正在进行北伐、西征伟业。
这是天国封侯之始,天王之下,五大王之后,又有了四大侯。
天国史分有前中后三期,前期封官拜爵非常严格,有三大原则——
第一、铨选之权,全操于东王。
凡授官,经丞相、检点、指挥等共同推荐人选,呈上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转申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核准后,才统奏天王取得旨准,以杨秀清东王名义颁发任命状,凭令状赴任领印,办理职官事务。
就是将帅统兵远征,也只准保举禀奏回朝,不得擅行封升。
第二、唯才是举。
建都次年,甲寅四年十月初七日,杨秀清诰谕西征的燕王秦日纲说:“凡保举官员,必须查其平素历练老成,精明灵变,然后传该员前来,亲自勘验,观其言语举动,进退趋跄,果堪胜任,再行保举禀奏回朝。”
第三、加官晋爵有度。
丞相为最高官品,非大功不封侯,前期总计封侯不过20人。
这是天国用人的显著优势,但其官制也有显著劣势,主要在同职属官类别的设置上,太过突显王爷们的威风了!
天王府,在原两江总督府位置,位于内城正中心,地址为汉府街一号,在前朝是大明汉王府,在后朝为民国总统府。
东王府,在南边秦淮河南岸黄泥岗,依山傍水,虽然建筑少一进,但气势不亚于天王府,其他王府是后期才造的,于此忽略。
清军江南大营有个小文书,叫马寿龄,后来写有一首《金陵癸甲新乐府造宫殿》,吟咏天国俩王府,可以一观——
制军署作天王府,黄泥冈作东王府。
东西对峙相抗衡,不辨谁臣又谁主?
木工瓦工千万人,营营扰扰晨至昏。
但有口粮无雇钱,妻孥冻馁空忧煎。
天王府中天火灾,东王池上水榭颓。
今日毁坏明日作,反喜庶民真子来。
民房瓦,皇城砖,上河水尽芜湖盘。
取不禁,用不竭,峻宇雕墙且休说。
知否流离去安宅,鸿雁嗷嗷集无泽。
连湘军张德坚的《贼情汇纂》,议论东王府也说——穷极工巧,骋心悦目,以耀同俦。
专门为天王府设置的同职典属官员,有详细统计的1659名、不计的若干,具体情形如下——
掌朝门2、侍臣48、十二月将侍卫24、二十四节气侍卫48,
正副典天舆2、典天舆1000、典天马100,典天乐300、典天锣48、典天炮30,
典天袍30,司天水6、典天厨2、典天鱼1、典天柴2,
典天更6、典天鸟4、典天兽4。
还有,典天浪(雨)、典天彩等职数不详,记录天王言行的左右史、掌朝仪、引赞、通赞等官未算,可见天王的排场、威风。
东王杨秀清,每出前后有龙灯2条,设典东龙300,典东舆800,典东马80,典东彩300,典东乐240,典东锣32。
北王韦昌辉,有典北舆800,典北马60,典北乐100,典北彩80,典北锣24。
翼王石达开,有典翼舆800,典翼马60,典翼乐80,典翼彩80,典翼锣24。
其功勋人物,出则服御显扬,侍从罗列,乃(牵)马者有人,打扇者有人,前呼后拥。
必须指出的是,各王府同职官员,基本由各王原侍卫队改任,所以建都以后,天国御林军——蒙得恩所部,所有月令侍卫官、节气侍卫官,一律取消,建制军旗均被收回不用。
否则,这天国官制就太牛逼得不像话了。
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定都天京的第二年,即规定——
一、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二、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兵士回避不及,当跪于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
三、凡检点、指挥各官轿出,卑小之官兵士,亦照路遇列王规矩,如不回避,或不跪道旁者斩首不留。
这三条斩首法令,仅仅只是为了显耀特权人物的威风而已。
玺纲大师称,天国特权人物的威风,远远超过中国封建帝王百官的威风,都说旗人面子大,汉人得下跪相迎,跟这洪杨天神辈们比起来,旗人就是小儿科了!
国人跪天跪地跪父母,天地君亲师,一路跪下来,结果要跪自己的主将了!
万岁天王洪秀全最威风,排场最大,但他很少出宫,整日宅男,一天两餐饭,极尽铺排,上百道菜肴,缺一不可,还要奏宴乐锣钹,从头至尾不停歇。
大爷进餐就是回家吃饭,与一家人同吃罢了,根本就没有宴乐,无论啥啥啥都无法与这天王老子相比。
实在要比的话,可能就是兰贵人做了太后n年给七老八十的自己做寿,吃穿用度上,方可与天王的普通一餐相比。
啥么满汉全席,就不要拿出来让天王笑掉大牙了!
玺纲大师举了个例子,说明洪秀全还是有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品质,就是每餐用的手巾不要扔了,洗洗还可以再用。
至于威风规模,没办法,这是天国制度,无论谁都得遵守。
九千岁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威风场面、进餐规模都比天王低一级,他不是宅男,日理万机,讲究场面。
天国的威风制度,无疑是他定制的,他追求的,他颁布的,要命的三条跪迎法也是他的身价。
他在天国的重要性,其实超过了洪秀全,在内部朝见时也有个特权,免拜跪,只要立在阶下就可以了。
其他王都得跪见天王,其他人就不用说了。
在天军将士还在艰苦卓绝、浴血拼杀的时候,天国的这些崇高追求、威风制度,显然是种犯贱和背叛。
本小说之所以,啰哩吧嗦这些非小说因素,皆因天国的这些陈腐讲究,摆谱威风,竟然摆到了自己的天军将士头上!
为天国天军的最终分离埋下了祸根,也为天国的率先灭亡奏响了丧钟,是为先声。
令天国走向衰亡的天京事变,其内在前因也是这些所谓的威风制度,当然具体的起因与洪杨二人自身出行还没有关系。
大庭广众之下跪这二人,天军战士还是做得到的,到时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