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清军其实已经用不着什么报告的了,骑兵速度很快,只要枪声一响,附近的马队都会迅速赶来支援。
步队这方面就逊色多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是,现代依然在说的,热点投送能力,最好是能穿越时空n维,不论古今中外,看不顺就撇,古往今来,只有撇服才是服,其他都扯。
说李开芳到了冯官屯,见到本来是在连镇的僧王爷骑兵,才反应过来北伐军只剩了自己三百人,就这信息量也是够扯的,北伐军在这方面一直都很劣势,无法与清军相比。
当日傍晚,3月18日下午5时,僧格林沁本人也带着马队赶到了冯官屯,一看究竟。
冯官屯的地形,在运河东岸三十里的平台地上,圆囫囵的一大庄子,有南北东三个方向的出口。
可以望见,屯内富豪的高楼墙垣,皆为砖石结构,十分坚固,小炮还奈何不了。
所以,僧王爷又催令高唐炮车队前来,可见他打仗离不开大炮,见了高楼都要呼叫炮火。
他已连克连镇、高唐,炮火都成了他的决战利器。
第二天早晨,3月19日,清军步队陆续跟到,步骑三万多人均按僧王爷命令:三路同时进攻——
清军步骑,立即以优势兵力向屯内猛烈进攻,很快由屯西攻入村内。
天军毕竟人少,分兵把守路口都不牢,南北两部分双方都已短兵相接,惨烈肉搏。
天军浴血苦斗,伤亡惨重,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放弃南北两村的抵抗,退守冯官屯东村,继续分头死抗。
因为战斗焦灼,清军小炮无法打点,天军凭坚回击,逐渐立足。
下午,清军步卒再攻,即为天军壕堑阻拦在外,不能进展。
当夜,清军围绕东村下营,把冯官屯东南角团团围住,马上修筑四面炮台,南北主大,东西辅小。
待大炮一到,即行复攻。
僧王爷知不知道,屯内就剩李开芳步卒300人不到,用得着如此大动干戈么?
就清军步队也过万,用小炮打点硬冲都可以进去!
其实僧王爷是知道的,但仍坚持大修炮台,大动干戈,不敢苟且。
僧王爷是怎么知道的?
还在他骑马勘察地形时候,屯内就已先打起来,刀枪乒乓,一伙民团跑了出来!
原来,冯官屯内大户、武秀才邹桂林自身有团练,见天军不是过路而是强占屯子就不干了。
在天军开仓分粮时,邹桂林率先还手,打死了天军分粮官兵!
天军都是百战将士,真正的健将,立即反身镇压,邹桂林民团根本不是对手,结果腿长的跑出来了!
邹桂林俩父子都在其中,将天军的所有情况、屯内巷道、房屋细节全都报告给了清军。
僧王爷还亲自听了后半截,没有急着进攻。他对天军战力很了解也很重视,万一巧取不成又重来,就多了。
有了胜保的教训,他已明白自己最宝贵的是时间,绝不可以反反复复,旷日持久。
僧王爷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修这四面炮台,用牛刀子杀鸡。
第五天,3月21日,高唐炮车队赶到冯官屯外,将所有大炮一分为二,分别拉上南北炮台,排列,校距。
其他中小炮,也都集中在了东西两个小炮台,就近瞄准屯内目标。
22日一早,南北东西四个炮台同时向村内轰击,大炮打大打远,中小炮打小打近,各打各的。
邹桂林父子更是大炮的眼睛,为大炮指示目标,一时间屯内房屋尽被击塌。
其中,两大粮仓被毁,天军看中冯官屯的一大原因就是粮多,一次炮火密集射击之后,余粮不多,损失巨大。
邹桂林父子功不可没,大炮直接命中大小粮仓,都是两父子亲自在炮位上指点的。
“打那高的,圆的,又高又圆的!”邹他爹在北炮台上指示目标。
“打那矮的,扁的,又矮又扁的!”邹他儿在南炮台上指示目标。
“轰隆隆——轰隆隆——”
南北两炮台都超级威猛,头两发过去,天军的大粮仓就全飞到了天上,只剩些散户杂粮什么的了!
当时,李开芳指挥部设在屯中心、大户邹振岐家,亦被大炮直接命中,只是李开芳见大炮长眼睛,赶紧转移走了!
清军大炮都长了眼睛,天军就没什么玩的了——
不仅,战略武器都被点了,直接出现了粮食短缺,陷入挨饿的困境!
而且,房内都不敢呆,赶紧避入地道,还得继续往前掏!
冯官镇的头等优势:粮食充裕,房屋坚固,就在这隆隆炮声中丧失殆尽。
所以,炮兵的绝招,并不是挂在某些人嘴上的啥么口径,而是眼睛,您如明白了大炮的眼睛在哪儿,就明白了炮兵的诀窍了,不会再纠缠什么口径、准星的了!
所有出现在战报中的大炮这俩问题,都是糊弄人的,毕竟一般的老总都不是炮兵出身。
直接被炮火杀伤的天军,其实并不多,因为基本都躲在屯沿壕沟中,准备抵御清军的步卒进攻。
炮火之后,清军吹响水牛角号,步卒分成三路发起攻击,扑向冯官屯东村的三个路口。
天军凭壕作战已是老手,待敌抵近,集中排射,打退清军第一次进攻;
如清军不退,天军就集中扔炸包,打退清军的再进;
如清军还不退,就要待敌跨壕时用竹枪上挑肉搏了!
要对方撤退,每次不打掉他三分之一的人是做不到的,双方在高唐城下就已战过深堑,清军始终未能攻克,这也一样。
冯官屯东村封路的三道壕堑,也有暗道相连,可从地下通行,及时调剂三边兵力,互相增援。
就这明壕暗道,让清军步骑进攻一再止步不前,时间竟长达一个半月。
僧格林沁的大炮,已把屯内狂轰了多遍,屯内已无一栋完整的房屋,天军已完全钻到了地下——
天军在壕沟内掘窖潜藏,躲避清军的优势炮火杀伤;
又在围壕之外沿,掏挖小孔,枪兵伏在地下向外了望;
清军一旦进入鸟枪射程,不论步骑,天军枪兵即向上开枪。
当时,公元1855年34月间,清军连日进攻,屡屡受挫,每次进攻都丢下一批尸体,大败而回。
步卒伤亡累累,骑兵马肚多成了筛状,均不敢再进逼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