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兵广州围攻战,之所以最终失败,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大本营佛山镇的丢失,等于广东水师的年后重拳出击,一举打在了红兵阵型的七寸上。
广州的大地形,北山南水,北门就顶着四方炮台,险峻局促,真正的南大门却在虎门镇,蜿蜒百余里,是很难围死的。
所以,红兵在北山有优势,三元里牛栏岗大捷就是明证,清军在南水有优势,不论城南红兵水营怎么掐死上下水道,要阻挡虎门水师进攻内河,进入东西南三炮台都是非常困难的。
军舰打民船,在湘军打天军时说得够多了,只是水上如何胜,也一时改变不了广州北山受围的劣势。
广东布政使沈棣辉,不仅为叶大网红里通外国,还当上了心腹军师,不出所料的话下任巡抚就是他的了!
但也得先过了眼前这关再说。
他看出了,红兵阵势的关键七寸,并不在南北,而是在西边的佛山镇。
所以,他就说服叶大网红先别急着反击北山,就让四方炮台顶在那,万一东西两门危殆就开炮轰。
把兵力集中到城南水师船上去,与虎门水师南北夹击城南红兵,会师后走西江水道攻击佛山、三水,拔掉陈开大营后,再水陆北扫,从西面和城北两个方向夹击李文茂大营,最后再收拾城东的周春。
这沈布政的反击方案,可谓先易后难,积小胜为大胜,一气呵成,比先解围、后破敌的叶方案还来得高明些。
叶大网红很直,要直接反打出去,血洗三元里,报牛栏岗一箭之仇,难免落入东西红兵之间窠臼。
1855年1`月15日,清军出动年关大战,广州陆师大部8000人从十三行码头上水师船,分乘30艘,夹在中立的英舰中间出发。
一时间,城南红兵关巨、何博奋两部打不是,不打也不是很是彷徨犹豫,广东人尤其是水上人家对洋人的关系很复杂,他们之间曾经是共存关系,所以表现得非常软弱无力。
清军可就不客气了,只要红兵船一靠近就开枪开炮,一打一个准,红兵损失惨重。
城南红兵临阵磨枪,根本不是清军对手,清军舰队就这样混出了珠江内河,出了广州的包围圈,其中英军的掩护作用不可低估。
这种情形,也曾出现在镇江北固山下,被天军罗大纲识破,予以狠击。
所以,军队不要讲理,打了再说,凡是讲理的军队都是菜鸟,两不出头。
同一天,1855年元月半,虎门水师舰船20多艘硬冲北上,接应广州清军出城,两军顺利在乌冲口汇合,共计舰船60艘,水兵3000人,兵力上万人,向西进发。
从后面三水攻击陈开的佛山大本营。
陈开,时年33岁,三水县人,水手出身,早在三水湾做了防备。
双方水上炮战,互有中的,清军被击中舰船2艘,死伤10来人,红兵被击沉10来艘,死伤30人左右。
但红兵火筏下来后,清军舰队也停了,不敢再上。清军在后面抢滩登陆,攻击岸上红兵侧后。
红兵大队人马出击拦截,被清军洋枪洋炮相迎,轰翻多人。
后面的红兵顿时溃退,清军三水一战取得突破,由此颇为神勇,一直攻到佛山镇头才驻停,准备待水师过来会攻。
第二天一早,上万清军集结镇头,连同附近佛山驻军的士兵5000人,以及团勇近万人,兵分两路,东西夹攻佛山镇外围。
两路清军兵勇,均炮火开道,如入无人之境,清军已采购装备了英军的火箭弹迫击炮多门,所以野战能力大为提升。
各部红兵均溃退回镇,第二天继续再战,陈开大元帅正在镇中大营犹豫,见清军仗火非同小可,威猛精准,自己部下抵敌不住,勉力至夜,急忙下河撤退离开,时间是,1855年1月17日,清历十一月廿九。
清军水师沿途作战,此刻正在休整,休而不整,也就任之撤离,没有追击。
陈开一走,战场顿时糜烂,红兵们能下河走的也走了,不能下河的赶紧四散逃遁。
佛山陷落,清军向东北面发展,一直打到南海县,南海清军民团趁机出击,红兵一线垮了,向北转移,加入了城北李文茂的番禺红兵队伍。
清军一举击败陈开佛山洪兵十万人,取得决定性胜利。
广州城内防守八旗,趁机杀出西门,与南海方向清军对进,夹击当面红兵营垒。
李文茂部一线也垮了,向后溯江撤退,李文茂见清军均已出城野战,意识到大势已去,传令撤围,向西汇合陈开去了。
城东周春所部,顿形孤单,也得撤退向北去,后来到了粤北,汇合粤北红兵大股,与清军作战,又转去了湘南。
此后,清军主力乘胜向北追击,也去了粤北山区韶关,东进惠州,西守肇庆,基本瓦解了广东省内红兵的各大势力。
广州城之围,迎刃而解。
至此,广州围困战方告结束,清军此战以死伤千人的代价,纯歼敌近万,俘获五千之众,大获全胜。
广东红兵起义的失败,主要是——
1基本力量为农民、船民、手工业者,绝大部分未经战阵锻炼,战斗力底下,也缺乏战前针对性的训练,红兵没有什么跑狗营、追马营。
也就是常言的,新兵蛋子初次上阵,被大炮吓住了!
另一个原因是,2武器寙劣,只有少量的火枪、火炮,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冷兵器,且补给严重不足,无法抗衡清军的反击。
还有就是,3红兵人数众多,但组织并不严密,纪律松散——
据资料显示,起初,他们在占领的地盘上收人头税,后来甚至直接抢夺,使得军民关系急剧恶化,平民百姓与之对立。
到清军反扑时,平民都响应清军号召,组织团练自卫反击洪兵。
由于天地会是临时搭成的联盟,虽然陈开、李文茂为正副盟主,其实都是各自为政,内部有诸多矛盾,配合并不密切。
在本该积极攻城阶段,头三个月,存在互相观望,彼此推诿现象。
让我们对比一下,红兵与天军在起义阶段的各方面准备工作,不难发现红兵就是标准的乌合之众,能取得牛栏岗大捷,已是非常不易了!
要攻克广州,实际上力有不逮。
就是天军在广西时,尽管有专业矿工开龙口,也未攻克桂林城,而红兵一起义就直接攻打广州,目标实在定得太高了!
红兵对广州也不开龙口,有无此技术还是回事,可见他们围攻省城终归于败,也是在情理之中。
当然,这是参照了天军的成长战绩得出的红兵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