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三集 高 唐 第0401章 广东妹的奇迹

早已说过,广东妹是个天才,要不她穿不过清军的两道封锁线,从山东临清州城到达直隶东光县连镇,把曾立昌援军的信息带给林凤祥北伐军。

尽管,两者之间只有200~300里的路程,不得不说,广东妹出现在连镇是个奇迹。

纵观北伐军派回天国的通讯使者,或者北伐援军派往北伐军、以及北伐军最后分兵互相派出的信使,成功率都是极低的,能完成任务的寥寥无几。

这些使者加起来,人数应该不少,具体多少却不知道,就本书情节所及,信使大体有三类——

1男兵,2女兵,3外国传教士。

其中,3外国传教士基本成功,1男兵基本失败,所写两例成功者都是2女兵。

一个是,林凤祥在静海对峙时派回天京的女兵,在1854年天历春节这天抵达南京;

一个就是,曾立昌派出的广东妹。

虽然她俩均已佚名,但无疑是天军征战北方以后的幸运星,战地通讯领域中的佼佼者,寥若晨星,星光熠熠。

前面已经说过,外国传教士是怎么传递天军信息的,于此不赘,但其他方面、其他方向上也有不成功的例子:

就是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并未成功将冯云山幼子冯癸华带入天京,只是带到了上海小刀会中。

以后还有传教士的故事,到时再说了。这要说,为什么男兵们当信使都失败,而女兵们则相对容易成功?

除了清军封锁线外,最主要的困难是全国的方言不同,男兵们短期内无法克服语言上的差异,一张嘴就完了!

而女兵也就是女人,一般都有语言天赋,相对要容易些。

其他的发型、神态、服装、习惯性动作等等化装,尚在其次,一般男兵女兵都不成问题。

男兵也就是男人,除了极少数人外一般都没有语言天赋,无法迅速学会沿途所在地的方言土语,无法对付沿途清军哨卡的盘问。

这就是男人信使们失败的原因,无法单独穿越超长距离的敌占区。

女人得天独厚,只要没有器质性缺陷,琢磨语言是她们的强项,这也是外语学院为何多为女生的原因。

当然,女人对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言也需要先有个蓝本、样本才行,学会不同的变化是很快的。

好了,还是回到广东妹本身的故事上,否则说再多的语言学也是白搭。

广东妹,本是天国高级谍报员,母语为广州话,也就是粤语,还有客家话、潮州话,所谓的广东三大方言都能说。

到了南京后,还能说东南多种方言,凡是天军所过省份的方言基本没问题。

以及这些地方的曲艺、杂技都兼通,是北伐援军从安庆出发时才奉杨秀清之命前来工作的。

工作职责就是,以备不时之需。

1854年三月,援军攻克山东临清以后,派往直隶寻找北伐军的所有信使都是有去无回。

这些信使还都是山东捻子,北方人,语言、习俗大率还没问题,竟然都穿越不过去,完不成任务。

不仅丢命,还辱使命,曾立昌的意思是,北伐军南下临清,或各走一半会师一处,打回天京去。

刚说了半天男兵的语言问题,竟然还不是这原因,令主帅曾立昌十分抓狂,唉声叹气,不得不开诸葛亮会讨论办法。

广东妹是在讨论会上得知这问题的,竟然主动请缨去送信,前往直隶!

“你?你?你?大妹,别开玩笑了!没听说你会直隶话啊!他们都过不去,你怎么可能过得去?”

曾立昌万分惊讶,也是如在下一般,认为说粤语的广东妹根本没戏。

“大佬,不开玩笑,你就让我去吧,我会很多东西的。”广东妹还是不放弃。

“你还是留在临清,做些力所能及的易事吧。”曾立昌不想再理她。

“我喜欢做难事,不喜欢做易事,让他们留下吧!”广东妹在全力争当这无数人都没能成功的信使。

“我要考虑考虑。”曾立昌最后表态,一般这话都是没指望的了。

开会也是无法,认为没事的人都证明有事,认为有事的人竟然还来添乱。

广东妹知道说的都没用,会后就装扮开了,换了一副行头去见曾立昌。

曾立昌正跟几个捻探交谈,准备委以重任,一见这广东妹果然身手不凡,一个江湖卖艺的山东戏子出现在眼前。

曾立昌顿时傻眼,无话可说,既然如此,也就答应派她去。

当时临清东北的夏口,是胜保运河防线的前沿交汇点,此前信使们都绕开走,从正北、西北方向抄小道穿过去。

而广东妹的第一步,就是奔向夏口,不走小路,偏上大道。

还赶上几个路人作伴,一路给他们打腰鼓唱曲,说快书解闷,甚是快乐。

快到夏口,要过渡,即有清军哨卡盘查,过关才能上船。

此时的山东,全省戒严,关卡林立,关津要道,大路小路,都有州县官兵团练日夜巡查。

恰这夏口码头,濒临前线,兼顾水旱,是查得最严的,清军在此岸查上船,民团在彼岸查下船,反之亦然。

此前,曾立昌所派北上捻探不是在上船时被抓,就是在下船时被捕,都被杀掉了,其中还包括林凤祥的北伐军前锋路探。

这方面,胜保、张亮基做得都比曾立昌好,严查死守,绝不苟且,拿钱买活在大庭广众下更是使不得,否则死得更快。

天军本身有口音问题,口音才是问题,还没法解释,捻探没口音问题,口音就不是问题,而是别的了!

凡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都是破绽所在,不是探亲访友就是投机跑买卖,一路问下去总有意外不圆的地方。

这是捻探也没能得逞的地方,根本没料到,敌人会问得这么严密细致。

怎么问问题,怎么答问题,到现代已成特种专业知识,在此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大人可以自学成才。

问到这广东妹时,她正在与同路拉呱完家常,清军早已注意到她——

一口山东话,土的掉渣;

一身戏服,金丝滚边;

脸上微微笑,神态自若。

根本没料到她是长毛,哨兵问都没问直接上船了,没问题。

但是下船的时候,当地民团自视地头蛇,好一阵猛问,不管她答什么怎么答都一口咬定从没见过她,是长毛探子,要捉去杀头。

结果,一道上的伙伴都出来给她作证,都说老早就见过她,还是个小妮子的时候就到过自己村里打花鼓唱曲。

“怎么的?跑江湖还跑出长毛来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山东人都耿,简直整船人都帮她说话,民团也不好再刁难了。

如此,广东妹才过的夏口防线,继续一道结伴同行,日落而息,日出而行,到了直隶境内。

在直隶,她混迹茶坊酒肆,卖艺同时耳听八方,总会有人谈论长毛的事,收集信息,结交新的路伴,过关作证。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听到了北伐军退到了东光县连镇,才又启程赶去。

在过僧格林沁军营哨卡时,依然得力于同伴的作证,直到望见连城才借故向相反的方向走,说要去看一闺蜜,嫁到了那边的村子里。

真到无人时,才回头走向连镇。

广东妹就这样,一路大道走到东光连镇的,两道封锁线,沿途无数哨卡、旅店,都靠路人帮忙过来的。

总结她的成功经验,如下——

1、并不躲闪,独个儿拣小路走,而是专找大伙儿走大路,说一口本地话,唱一口好秧歌,对人和气,替人分忧,让茶让坐,非常有礼貌,行人都喜欢与她结伴走。

2、到宿店,夜间盘查更严,她从容随机,应答自如,还有同路旅伴给作证明。

3、每遇城市和热闹集镇,就辞别旅伴留下来,到茶馆去唱小曲。那些同路走的人越发相信,她确实走江湖卖艺,却不知道她去茶馆酒肆是探听北伐军消息的。

4、她没有向人们打听过一声北伐军的消息,是消息自己清清楚楚送到她耳里来的:连镇方向,路途远近,还要多方求证。

5、到了目的地,才向林凤祥汇报她的使命。

广东妹的到来,振奋了整个北伐军的精神,原来援军早到了山东临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