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199章 根本责任人奕山

奕经的坦白材料,自身并无什么价值,但是牵连到了他亲哥——广州奕山将军。

奕经勉力与英军纠缠,并最终光复宁波、镇海两城,乃至为大爷亲自赦免无罪,都是离不开亲哥奕山背后的支持和教导。

所谓前车之鉴是也!

其实,奕山大人直到1843年元月都还是比较成功的,比亲弟奕经大人还要后进宗人府俩月!

时间是,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

亲弟奕经出来回家过年,亲哥奕山进去过年,俩亲兄弟有意思吧?

关键是,亲弟奕经并没有出卖他,而是大爷经过了一年半的苦苦思索,才终于反应过来——南京和约的来龙去脉。

其实,是大爷自己首先钻进了,奕山亲侄儿的一大圈套中——奕山在广州亲自讲的绝妙新故事。

原来,1841年5月,靖逆将军奕山大人砥定的胜局,仅仅是广东省的和平通商,并不是全国范围内的太平无事。

奕山就没有如实汇报给,亲叔皇阿玛。

直接导致了:亲叔皇阿玛在他的连连捷报中大加赏赉,传令升官宣叙达550人之多。

这其实是大爷对砥定全国和平胜局的赏赐,包括已不再军事封锁——可有可无的香港岛。

但是,奕山这家伙,依然没有对大爷透底、掏心窝子、说实话,竟然悄悄独吞了这些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奖赏!

大爷还因此下令,沿海七省全部撤军,节省军费,不知道者以为大爷爱惜银子不爱惜人,知道者如奕山将军自己、闽浙总督颜伯焘,都以为大爷愿意上亲侄儿的寡当!

颜伯焘是广东人,资源共享,向大爷说实话,举报了奕山,大爷竟然心存侥幸,留中不发,认为颜总督不肯撤军是出于眼红嫉妒!

当然颜总督也爱财,也拼命,也要奋力追赶先进人物裕谦总督,但是作为力战新代表,也是一片赤诚,忠心可鉴。

难道他还不清楚,俩皇叔侄的至亲关系吗?

奕山奕经亲兄弟,俩贝勒王,并不姓奕,姓爱,全称爱新觉罗!

如果说颜总督利欲熏心,不知道这层关系的话,如此突兀大爷的统一撤军令,还是蒙昧无知、情有可原的。

除了福建颜总督表现唐突外,当时沿海七省均严格执行了——

浙江坐镇的是两江新总督裕谦,风云人物但是乖仔一个,从舟山回到了镇海,只有巡抚刘韵珂发了几句牢骚,对撤军保留看法。

在大爷眼里,刘巡抚就是不愿得罪顶头上司闽浙总督颜伯焘,好理解,不计较。

广东本来就收不回香港岛,所谓的封锁死了也是假报告,正好乘大爷撤军的东风,结束苦逼的受虐自虐日子。

天津卫出海口就不用说了,离大爷最近,竟然是撤得最快的……

大爷自以为得计,其实纯粹是因为——英军回香港后接连遭遇瘟疫、台风、人事纷争、小艾离职一连串的综合困扰,才未能及时北上。

否则,当时颜总督就会告响御状,也不必应付撤军,费什么口舌了!

自以为正确无误,独一无二,还忠心耿耿,这些都是常见的愚蠢行为,本人未必喜欢,所以人微言轻,别乱开口。

所以,奕山就此侥幸过了第二关。

但是,错误终究是要结果的,永远正确最终谬误,物极必反。

真到1842年8月璞总接手,英军北上,就不是大小艾那小恩小惠水平了,大打出手,还专门跑去厦门,打服那不肯撤军的颜总督。

大爷还以为,是颜总督与璞总联手蒙自己呢!

那时,颜总督都上过战场了,前后无据还能怎么样?

不捞钱干么!

裕谦总督更是岛陷、城毁、人亡,英名不再,全国震动,一片哗然!

大爷当时并不了解,这是奕山的策略和对自己的善意隐瞒,真以为是英军犬羊成性,出尔反尔,不守信用。

大爷自然义愤填膺,没有反思英军再次北上的原因,匆忙任命最有才干的亲侄奕经,去浙东组织反攻,与英军对冲。

大爷在处理前线失利的责任人时,发现了颜总督的举报属实,反对撤军也有理,但只是愿意放过颜总督性命而已,因为他也丢了厦门岛。

大爷终其一生,都在树立自己的清正严明形象,至此本应立即惩罚亲侄奕山大人才是真正的清正严明。

但大爷也是人,却为亲者讳,将已知广东停战内幕的颜总督解职,干脆让他出世解甲归田,永不再用。

据说,颜伯焘解职返乡后,一直还在盼望重新征召,他是进士及第出身,不是将军武职。

不该解甲归田,年龄也不大,正好男人五十一朵花,却白首不见召,闲死故土,埋骨青山。

因为大爷也被他戳了心窝子,不愿再痛心疾首,大爷有自己的修正办法——

暗自委派新任的江苏巡抚梁章钜大人,在履新途中代为调查奕山的丑恶行径。

梁大人原是广西巡抚,是知道俩皇叔侄的,犯得上得罪广东吗?

梁大人一到苏州,即饱受奕经使团的敲诈勒索,真是姑息养奸,现报眼前。

裕谦死后,梁章钜前往吴淞口署理总督,又遇战云密布,前后只三个月即告老还乡。

大爷格外开恩,也是成全清流出世派。

于是,奕经又回到了奕山反攻的老路上,并向亲哥要了不少成功人士前来帮忙。

战争环境,大爷不再追究奕山当初,惟愿有个好的结局。

因此,奕山又过了第三关。

大爷就是这样:在自我修正中一步步踏上了不归路,指望着用奕经的大反攻胜利来纠正他亲哥奕山撒下的善意谎言。

亲哥的过错亲弟来补,俩兄弟的事儿总该平复了吧?

不料,浙东大反攻失败,纠偏失效,还让牢骚满腹、要死不活的浙江帮刘韵珂钻到了空子,将大爷自己说服,派出了耆英羁縻使团,弥补奕经的不足。

大爷想,这一前一后、一文一武,双簧夹击,总该搞定英军了吧!

结果事与愿违,璞总不吃这一套,从糜烂的浙江战场跳去了两江。

战略大转移南京,彻底钻到了内陆,摆脱了沿海新旧各式套路。

前敌总指挥、当朝愚公牛鉴傻眼,战略大家、纠缠专家奕经望洋兴叹,已被解散过两回的耆英羁縻使团马上成了香饽饽!

耆英当道,就是伊里布舟山密谈的重演,南京《江宁条约》也就理所当然横空出世了。

说白了,假如当初奕山如实汇报广州和局只限广东,大爷也不会急于沿海撤兵。

战争打得怎么样是另外回事,与已经抚敌成功的奕山没有关系,就是再签个什么和约,赔多少万银子也不干他的事情。

这何尝不是,大爷自己当初忽悠大小艾回粤谈判的逻辑?

直到战争结束之后的此时,大爷回头追究奕山,还是认为广东可以完全搞定英夷的意思。

所以,拿奕山的善意谎言,来为南京的《江宁条约》出气。

大爷的这种一厢情愿,对大小艾两兄弟也许合适,但对蓄意扩大战争规模、特别忌讳大小艾的璞总来说,就不合时宜了。

奕山当然有错,但把账都算在他撒谎头上,明显的怨天尤人了。

战争后期,为大爷重新开复的罪臣仅限伊里布老儿,而且是在琦善大人开复未成功的情况下开复的。

其他人均未开复,可见大爷还是情有独钟的。

不可以说,大爷就想纠正自己意识到的错误,而是抱着自我完善的态度,一而再再而三的走进了死胡同,最后自己甘心停掉了这场争斗。

大爷当初一直怀疑伊里布在当钦差大臣时与大小艾定有密约,只是苦于没有直接证据才追究他不该放水。

至此,总算看到堂堂正正的伊里布与耆英联名签约了!

可惜,大爷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只追究别人的大爷了!

三年来他已一错再错,在为亲者讳中搭进了自己的一世英名,掉进了亲侄奕山的坑里。

他的这些错误,根源在哪儿?责任谁担?

的确,大爷不是史学家们说的雄才大略者,但也绝非在下说的忍辱负重者,解铃还须系铃人,谁给老爷子系的铃儿,谁自个儿清楚。

所以,奕山大人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去,得进宗人府,亲自为皇阿玛解除这个铃铛!

与其他人不同,大爷根本就没看奕山的供词,而是亲自拟了个审问十提纲交穆彰阿。

只要奕山——

其中有一个回答了不,就直接判为:监斩候;

有两个答了不,就是:绞监候;

有三个不,就是:斩立决!

当然,在这场战争中得到英军青睐的穆军机,看到屎盆子一个个扣在了别人头上,自己也不愿节外生枝,出什么意外。

他一再暗示奕山,是犯了绝顶聪明的错误,必须承当后果。

没想到十问下来,一个不的回答,都没有!

自此,奕山大人成为绝顶聪明和彻底糊涂的二合一神,在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中绝无仅有的全能神人。

当然,神迹要以后才显示去了!

在被大爷关了一年零八个月后放了出来,发还新疆和阗,重新赎罪做人。

奕山的故事还很多很长,这才仅仅是个开始,就不必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