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六集咸丰 第0211章 为啥大爷还得是咸丰?

道光帝冕大爷走了,为咱当代人留下不少笑料,但绝对是个正常的皇帝、正常的人,没有杰出的表现,也没有明显的漏洞,他的治国理念真的是:烹小鲜——

好比一座大房子,哪儿破了坏了,赶紧补,抓紧修!

这样的修房法对不对?不好评说,难道房子破了坏了,不修不补才是?

后世论理高手斥之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道不医头、不医脚就好了?

从后事和后世看,还鲜有超过这冕大爷的大爷,尽管中兴,尽管盛世,尽管有高人看他一文不值,其实反观自身呢,还不是打得个:一塌糊涂。

至少,冕大爷尚知:适可而止,没有走极端,凡是走极端的人,比如已经出场的新大爷咸丰帝,咱最好再看看他的成本,摸清他的命理再说。

你我但愿,实际也不在其中,所以乐得立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话不腰痛,是故子云:德不孤,必有邻。

冕大爷在战后余下的时间并不多,干的最后一件平庸大事,就是指定了皇四子奕詝继承了皇位,而不是皇六子奕訢。

从咱痛不欲生的近代史来判断,似乎冕大爷定其他任何皇子为继承人,都要比这皇四子强啊!其他的不说,单就避开了慈禧太后老佛爷这点来看,难道还不够吗?

要理清这个问题,得先补充一下冕大爷的子嗣情况——

他这方面是很不幸的,因为1831年5月间,皇长子奕纬已经成人,23岁,但在上书房背经书不过关,被业师啰嗦了句,“你这样子怎么当个好皇帝!”

却不料被天子门生奕纬顶撞道:“先生别操心,我当了皇帝,第一个就宰了你!”

此事被冕大爷知道的当晚,就给了正在跪安的皇长子奕纬一脚,正中下体要害,不两天就挂了!

不妙的是,次子奕纲、三子奕继,早在此前都已夭亡,因此,冕大爷50岁的时候就没了儿子!

此后,皇后贵妃们如何再给冕大爷生个儿子就成了头等大事,什么鸦片战争那都是后来扯的,包括鸦片战争这个专用名词在内!

好在仅仅两个月后,7月17日凌晨2点钟光景,即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丑时,皇四子奕詝降生!

又六天后,7月23日下午3点,道光十一年六月十五未时,皇五子奕誴降生!

第三年,1833年1月11日晨1点半,也就是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一日丑时,皇六子奕訢降生!

好了,接二连三下来,一直到1845年底皇九子诞生,冕大爷已经63岁才不生了,终于又绿树成荫、飞花散叶了!

到冕大爷自觉不能万岁的1846年8月7日,他用满汉双文立下了传位密诏——

皇四子奕詝立为太子;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此后至驾崩的四年里,就未曾动过,不像有的大爷立太子变来变去的。

冕大爷此番挽救、补正还是非常及时的,用了不少心思——

首先,皇九子们的名字有了新变化,不再延用前三子的形旁丝:纬纲继,一律改用形旁言,从皇四子奕詝开始,就是:詝誴訢、譞詥譓。

有没有科学道理?不知道,反正管用,不怕生错命,就怕起错名。

其次,立储之前半年,冕大爷把皇五子奕誴过继给了去世的三弟、无后的惇恪亲王绵恺,降为了惇郡王,因为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阶段,这奕誴就爱显摆、吹牛逼。

真正进入太子角色考察的只有皇四子、皇六子两人,一个15岁、一个13岁,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都还太小,最小的还在吃奶,都不予考虑了。

毕竟,冕大爷有自己的考量标准——小不点就不能做皇帝,这比后来的立储就强多了!

所以,冕大爷的思维是正常的,远比自己的儿媳妇慈禧太后强点。

据茅海建前辈考证,这皇六子奕訢各方面都比皇四子奕詝要强,不光是相貌、身材、心性等天赋条件,在旗人看家本领的国语骑射训练上更为突出,而且得到皇阿玛冕大爷亲赐的白虹宝刀一柄。

而皇四子奕詝,不知为什么,好像继承的都是父母的缺点,父母那么恩爱、优秀、默契,到他外貌、身心、智力上都显不出来,各方面都差皇六子奕訢一节。

相貌平平,身材孱弱,不爱说话,性格内向。

一次打猎训练中,还从马背上跌了下来,摔伤了坐骨,虽经御医救治痊愈,却成了个跛子,走起路来有些忽悠晃荡,当然不明底细的话也可以视为洒脱,据说稍后的慈禧太后、兰贵人叶赫那拉氏即如是观,才爱上这皇四子奕詝的。

同样,奕詝也得到了皇阿玛冕大爷的赏赐,不过不是宝刀而是宝剑,名为锐捷,不无激励之意。

皇四子奕詝,能最终淘汰皇六子奕訢继位,不是自身条件好,而是他有个万分了得的上书房业师——杜受田,在皇子们各项竞赛中都给他提前量身定制了行为细则,处处显现出忠厚道德的力量。

在冕大爷立储前最后一项测试——卧床不起的召见中,皇四子奕詝只伏地流泪痛哭,凄凄哀哀,皇六子奕訢则嘘寒问暖、春风化雨,在冕大爷道学家的心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结果就是这样出来的,杜受田成了千古帝王的万世师表,而皇六子奕訢的业师卓秉恬,虽然也是名师就无法比拟了,一定要比的话,未免有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对于茅前辈的这一科学论断,在下当然认同,但还得补充一点个人的保守看法——

皇四子奕詝能够继位,是冕大爷对1841年初后宫惨死去的第三任皇后、全皇贵妃、33岁的才女:钮钴禄氏的补偿。

尽管帝王都是三宫六院妃子遍天下的,冕大爷龙体虎命,注定多妻,但性情上却自有偏爱——不幸去世的皇后钮祜禄氏,堪称女版的冕大爷——这两口子,脑瓜都自带机灵劲,心性互有默契。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了,钮钴禄姓氏在皇后中的比例较大,这位钮钴禄——冕大爷的最爱,1808年出生于苏州,自幼颇得江南之灵秀,才貌出众。

回京后更是突出,颇有些北人南相意味,以各类游戏擅长,会玩。

如果以前对玩家还不甚明白的话,现在就不消在下饶舌了,总之绝顶聪明一族,抓机变现能力超强。

入宫以后,这位钮钴禄就别具一格,深和冕大爷心愿,一路晋级到皇后。

两口子男欢女爱,两个世界的妙不可言,不多说了,这方面就是言情大师也都是扯蛋。

可惜天妒英才,太后也不顺眼,一切尽在不明不白中。

从她早逝、而又是冕大爷的最后一位皇后看,在冕大爷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

尽管皇六子奕訢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在钮钴禄皇后走后升迁很快,但终未立后,止步于皇贵妃,一再暗示也没有用。

尽管,她还养大了皇四子奕詝,劳苦功高,但冕大爷却另有想法,经常装痴扮懵,就是没有答应。

诗云,将纤来比布,新人不如故,可见冕大爷对钮钴禄皇后的情有独钟。

茅前辈只是说,这可能起了决定作用,在下的意思是,肯定起了决定作用。

钮钴禄皇后驾崩之时,皇四子奕詝只9岁,养母便是皇六子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到奕詝17周岁成为咸丰帝,养了他8年。

要说冕大爷道行高深,应该立皇六子奕訢为太子,因为博尔济吉特氏不仅生了皇六子奕訢,还养大了皇四子奕詝,实在是劳苦功高。

但是,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有个缺憾,就是夭折的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也都是她生的,无疑在冕大爷最为懊悔绝望之时,对她非常失望。

相反,是钮钴禄皇后迅速填补了冕大爷的内心渴望。

冕大爷对皇后、贵妃们的感情当然靠皇子降生维系,但也自有标准,女红、妇德、母慈也是非常重要的,未列入选拔考察的皇五子奕誴其实与皇四子奕詝同龄,根本原因就是其生母——祥妃钮祜禄氏表现张狂,随后也被降为贵人。

冕大爷自己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帝原配也过世很早,是养母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养大的,而且一直尊为太后供奉,情同母子。

冕大爷实际也是因养母太后驾崩,伤感悲恸未能复原才意外驾崩的。

在他密立太子时,未必不把幼年丧母的皇四子奕詝当成当初的自己,指望他继位后像自己一样尊其养母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供奉,也情同母子。

这方面就形同冕大爷自己了!

如此安排,亦可报答劳苦功高的博尔济吉特氏静皇贵妃了!

人的祸福命运都是可以平衡的,除了非命,如婴儿期就夭折的皇次三两子。

假如您是命理大师,自然还可以从上记皇四五六三子的四柱八字中,推出他们今后各自的命运,在下在此也算抛砖引玉了。

看过第一卷的读者大人,即便不通命理、不信命运,也应该看出冕大爷是位玩平衡的高手,所以我要说——

皇六子奕訢作为亲王写进密诏,还有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今后的直上太后,综合起来也算平了皇四子奕詝的帝位。

如此,皇四子奕詝也就成了冕大爷二世,终生尊养母为太后,与皇六子奕訢也就差不多同一人了。

所以,立皇四子奕詝为新大爷,既可以对得起劳苦功高的人,也能够安慰含冤去世的魂。

这在冕大爷还有四年才驾崩的时候,还是相当清晰明白的。

至于皇五子及其生母祥妃钮祜禄,心性、品德、功夫都与至高人君不相匹配,还是应该回到相配的状态中去,才对才正。

这才是冕大爷做事的道行。

但是,这也只是冕大爷的一厢情愿而已,后来的史实证明,他选定的皇四子奕詝——咸丰新大爷,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这样的执两用中继承人,而是前所未有的全新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