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事,耆大人都说了,老夫终也一事无成,还搭上了老命!
一言蔽不了之,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
10月21日,老夫刚回到乍浦没两天就升官了——钦差大臣、广州将军,完全接了耆英的差。
由此可见,大爷认为伊里布协助耆英羁縻功不可没,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勇挑重担,到广州去谈判余下的条约加注项。
伊大人至此终于完全光复旧物,彻底告别了过去的黑色生涯——
从1841年3月到1842年10月,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再次走过了人生第二生长期,实现了从罪犯、苦役犯、七品开复、四品晋升、一品恢复的涅槃。
他的这一经历,是鸦片战争期间的一大佳话,从大张旗鼓的天然的力战派,悄悄滑向并成功转型为力和派干将。
虽然不论力战还是力和,这一拨大人都被判刑充军,发配边塞。
常言哪儿摔倒哪儿爬,可是这拨倒楣的大人中,真正当时成功爬起的,就只有伊里布一个!
而且成了坚定彻底的力和派,啥琦善、奕山杨芳、奕经耆英,在他面前都不算什么了,顶多投机而已。
只有复起的伊里布大人,是响当当的力和派主心骨,没有他甚至难以想象南京条约的签订。
何况,作注,哪里来的注解?
伊里老布再次得此钦命,立即抖擞起颓靡的精神,振作起老迈的身体,带着黄恩彤、张喜和陈志刚一行原班人马出发了。
三年前第一次钦差,主打!
这一次钦差,不仅是主和,而且是一定要和得尽善尽美,要让两国大爷大娘都能接受,无话说!
这一经历,说明大爷还是知人善任,不负他伊里老布的。
一行人离开浙江,他曾经跌倒过的地方,一路过道江西,昼行夜息,向目的地广东广州进发……
伊大人还在途中有日,事与愿违,目的地广州却突然爆发了骚乱——
十三行英国商馆,再次被愤怒的广州市民一把火焚毁!
原来,香港英商依据新签和约第二条,要依法入住广州城内,不愿再留宿十三行,发起了游行请愿活动。
两广总督祁贡,并未知悉这些条款的详细内容,当然不答应,但也不敢直接杵逆英商气焰。
朝廷大军都输了,他一个总督能咋的,便私下以华夷之大防,号动市民抵制英商入住城内。
结果纠缠之中,英商掏枪击毙一人、重伤两人,市民义愤填膺,直接放火烧了十三行商馆。
说来,这广州十三行,这三年来可真不太平,饱经战火蹂躏。
英军璞总司令刚回到香港,日理万机,顾不上这等细节,便直接向耆英大人写信,抗议广州刁民暴行。
耆英在江宁南京已是太平无事,突然接到基友抗议信时,刚向伊里布移交了钦差关防印信,管不着的了!
但还是,马上转交了抗议信给途中的伊里布。
恰好不可开交之时,1843年1月21日,钦差大臣兼广州将军伊里布新老大人到了广州。
伊大人不顾路途的千辛万苦,立即成了救火队员,赶紧指示救火。
当日就出具告示,云——
凡参与纵火者,限三日内自首;
否则,一经查实,满门抄斩!
本来,当事者们有恃无恐,正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见此布告风向已转,便问知府余保纯大人说话还算不算数。
余大人反而一言不发,奉劝大家主动自首,争取宽大!
结果,伊大人发现,是祁贡在后面撑腰,不禁将祁总督鸟了一通——
“好你个老祁,火上浇油,知道咱们和平来之多不易嘛!”
“我的钦差哥,洋夷要带他们那些鬼婆子进城来住,不跟他们闹,坏了风水咋办?”
祁总督想伊大钦差也未必受得了这个,不肯退让。
“这是微臣答应的,自有老夫负责,不要怕他们,洋夷也是人。”
伊里布语重心长道。
从此,伊里布头上落了个“鬼佬也是人”的恶心绰号,但谁能奈何得了他的钦差身份。
所以,此事被迅速平息下去。
十三行,再次为此付出了近百万元的代价。
还有比鬼佬进城更恶心的事,在等着伊大人处理——
原来,战争业已结束,和约已经诞生,璞总就个纸上英佬,得了那么多银子不算,还不忘讨要——
战争期间,在台湾行动失败的182名英军战俘,并威胁如不及时如数归还,就要重开战端。
如何如何。
当然,您已经知道这实际是吓唬,英军自个还病得要死,哪还打得动台湾!
台湾是咋回事?竟然还有182名英军战俘?
如此重大的战役战果没有写到,整漏了!没有统计?
叫咱们以后,还怎么相信你这瞎几把小说,不是在胡编乱嗨?
当然,您尽可以凭借这辉煌的战绩——
仅俘虏一项就182人,完全盖过了大陆镇江战役的英军死伤,加上一场壮烈无比的台湾战役!
如此,鸦片战争就不是12场战役,也不是13次战役,而是整整14回合了。
如果再算上8场绪战,可就洋洋大观22场战役了!
其实,被国人夸耀不止的台湾人民英勇抗英的斗争故事,只是英军再次北上途中发生的两次海上船难而已——
第一次,1841年9月,英军运兵船nerbudda哪儿不达号在基隆港遭遇台风沉没,船上274人被俘133人,142人遇难或侥幸。
第二次,半年以后的1842年3月,英军运输船ann安妮号在台中洋面遇险,船上57人被俘49人,8人遇难或侥幸。
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台湾道尹姚莹,在救起这些海难官兵后,向大爷吹牛说连战皆捷,深得大爷嘉许赏徕。
台湾俩军政领导本来还很仁慈,对战俘也不怎么的,虽赶不上伊大人水平,但要比裕谦大人强多了。
不料两月过后,1842年5月14日,大爷因亲侄儿奕经将军浙东反攻失败,下令俩大人——
“取供之后,除逆夷头目暂行禁锢,候旨办理外,均著即行正法,以纾积忿而快人心。”
“以纾积忿而快人心。”
台湾镇道达姚两大人只好奉旨行事,审过军官后将士兵和船员们一并全部处斩……
现在,恰好是对俘虏最好的伊里布,面对璞鼎查乘胜索要,便去函商调全部战俘来粤,欲再施巧计——
以一个战俘510万元价格,砍回些银两,不正完成大爷挽回些损失的任务?
不料台湾回函答复,半年以前已大部处决!
“乖崽啊乖崽!”
这下伊大人气得不轻,忍不住将远在海峡对面的台湾两位大人骂得个要死:
“一对蠢货,就知道杀杀杀,还奉旨!”
于是,奏报大爷此事。
大爷也怕璞鼎查深究报复,只好将打了胜仗的两名台湾负责人也捉到北京,与打了败仗的将军总督们一起审讯,以示友好。
总算暂时把气势汹汹的璞总应付过去了。
真到一年后的1843年10月18日,台湾释放战俘的时候,182名英军战俘,只有11名军官回到了香港。
当然,此时伊大人已经气死半年了。
耆大人接替谈判,又专门赔了一大笔银子才了结。
关键是,这还不算最让伊大人生气的,最生气的事说出来,您也许都不信——
璞总竟然不愿意与伊大人进行广州谈判!
又怀疑他是冒充的假钦差,在授权书上做了什么手脚。
璞总对伊里布其实一直都是如此,尽管和约文本上也重点写了伊大人是第二签字代表,但那是郭富总司令和马儒翰两人的美言。
说中国人都喜欢往大里写,也方便和约通过。
但是,现在,说得上话的郭富总司令已经大功告成,启程回国了。
任伊大人怎么解释就是不行,不给他面子。
说来,伊大人是最给璞总面子的,没想到会被如此对待,才知道自己在璞总眼里什么都不是。
交情比耆大人差远了!
伊大人只好说耆大人已不是钦差了,殊料璞总督更火了!
“就因为跟我签了个约,你们就把他撤了?”
伊大人不得不解释:“耆大人是宗亲,任两江总督不是降职,而是70年来头一回外放的当朝特例,实在走不开的。”
“我才不管你们天朝内部的事呢!”
璞总督冷冰冰作答,“反正只和他谈,如果不行,我亲自去南京请他前来。”
原来,在南京的时候两人一来二去,竟然已有默契,成了好基友!
反正在任何地方,璞鼎查都是非基友不谈。
真特么的,国际事务就不带这么玩的,好不好?只是,国际事务哪轮得着伊老大人说话!
没想到,璞总根本不开玩笑,真的是要亲自北上南京,去请耆大人前来洽谈。
璞总去南京,是么意思?
应该都明白了吧?
伊大人还不能奏报这事,要不然大爷又难以成眠了,后果就不说了!
伊大人只好像耆英在南京一样,把自己的关防印信全交老马点验。
就在璞总表示认可的时候,伊大人终于身体不支,于1843年3月5日,在广州总督府溘然长逝了!
伊里布大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整个鸦片战争中唯一开复至原职的钦差大臣,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