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203章 黄恩彤与罗伯聃

话说大英皮尔首相,指示首任港督璞鼎查勋爵:细化和约条款,再签订配套《实施细则》。

这正好与大爷答应两江新总督耆英大人南下为和约作注,接替病逝的伊里布,赶在了一起。

于是,双方都愿坐下来再谈了。

1843年4月17日,耆大人启程离开南京,6月4日抵广州。

23日,应璞基友邀请,前往香港换文,并开始第二轮谈判。

耆大人一行从维多利亚港上岸,在皇后码头上就赶紧用手扶住官帽,心里的厌恶感到了极点,难以言表——

这他妈太不像话了!

哪儿还有半点中国城邑的样子?

楼那么高!道那么宽!

还都抹上了啥西门町洋玩意!

满目都是洋景,满耳都是洋屁……

那些个汉字,还都夹在洋文中要找都难,写得个歪歪扭扭的,丢人啊现眼啊!

但是,有啥办法?

第二天起,双方连着两天谈判添加注释,也就是和约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

耆大人和璞总原则同意:由手下代表具体再谈,共同起草注释内容。

三天后的6月26日,双方交换南京和约批准文本,举行庆祝酒会。

28日,耆大人回到广州,下榻总督府。

但是,两基友的面谈,还有接下来的代表谈判内容,与大爷要求添加注释的出发点——尽量减少通商口岸、挽回银子损失,已经相去甚远了!

与璞总督的实施细则,却越来越接近。

这对已经熟悉南京和约正文起草、谈判、签字的读者,应该是没什么惊讶的了。

连和约汉文本都写不起的中方和谈代表们,照样也是立不起配套细则的。

因为,配套细则与正文条款,具有同样的法律效率!

不用说:这注释本又是马老翰一伙汉学家们的杰作。

中方代表为什么减少不了损失?

还在璞总没就任香港总督时,就不认新钦差伊里布的照会,还牛逼哄哄的扬言:要亲自再上南京,找好基友耆英总督谈判!

还有纠缠不清为数众多的英军台湾战俘、广州十三行商馆又被烧等问题,已经让大爷实际让步了——

不再坚持原有的减少和约损失,而是要赶紧给和约添注成功,以杜绝璞总第三次北上的借口。

其实,璞总哪儿还敢去南京,宁愿去北京也不会再去南京了,他本人夏天时候差点也热死在下关江面上!

不要说打台湾,就是让英军再过一次台湾海峡,都宁愿从东面大洋上绕过去。

所以,就不再啰嗦作注细节了,介绍一下双方派出的注作家,比订立南京条约时还是有些变化——

原英方首席代表兼翻译、主持人马老翰博士已经功成名就,高升为港英政府议政局和定例局委员,兼代辅政司长。

政务缠身,日理万机,不宜再出面谈注,但还是得为注释总把关。

其实是,人不在香港,到舟山出差去了。

原次席代表、二翻译郭仕立博士,也已鸡犬升天,高就舟山市最高行政长官,比马老翰更忙。

当了一大串伪职后终于修得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市长,开始了璞总当年的远东行政生涯。

原三席代表、三翻译罗伯聃先生,此次荣升首席注释代表,挂帅第二轮谈判,全面负责冲折。

并负责起草和约实施细则,也就是著名的《虎门补充协定》,天朝简称和约注释本,全称为:《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

既然是作注,就得有比原文更高的学术水平。

原文具体起草者为14岁的马弟子、郭市长的小舅子巴夏礼准绅士,但经过师父和姐夫点睛之后就是双博士水平了。

这罗翻译伯聃先生要作注,行吗?

常规判断,起码也得有三个博士文凭才行,才够注解资格!

这罗翻译,说来也是咱们的老熟人了,出现的次数虽不太多,但都是精彩戏角——

比如,小艾在舟山岛上征地迁坟时,鸟坟主们的那些丑话国骂,都是罗翻译当场直译的,什么fuck、kill、histhers、giveyoulourseesee都出现过!

这些都是现代国人都听得懂的国式英语。

还有,珠江战役时他打着面白旗,要求通过大黄滘炮台,结果遭台炮江西兵轰击。

当晚就被杨战神、隆大神编成了死伤314人、打沉4大舰、击伤6小舰的大黄滘大捷,上报大爷!

南京谈判,他也忝列三甲、奉陪末座,对原文条款还是不陌生的,也是原作者之一嘛!

但是,不得不说,这罗翻译并不是博士,不要说三个博士学位,就连初中文凭都没有,学徒出身,全力自学者,时年36岁。

马老翰多少岁?29岁!

郭仕立多少岁?40岁。

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罗翻译1807年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煤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