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尽管大爷已经出逃4天,还是在道上发出了多道遣兵援京救驾令,着——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1,
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2,
河南巡抚庆廉3,
安徽巡抚翁同书4,
安徽提督傅振邦5,
从对战天军、捻军战场上抽兵救驾,还得是精兵强将,当初出援通州还有所顾忌,现在是通通不管了!
10月1日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后,第二天2号又发出一批调兵圣旨——
盛京将军玉明6、绥远将军成凯7、山东巡抚文煜8、陕甘总督乐斌9、山西巡抚英桂10、河南巡抚庆廉11,
这6人,务必亲自带领精兵进京勤王!
还有,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王佳官文12、湖北巡抚胡林翼13,速派兵勇救驾。
这俩,只是名头不同,实际一个地方,不必亲自前来。
一周后10日,大爷再次催促各部援兵必须星夜兼程,同时又给——
吉林14、黑龙江15俩将军发去“派兵内援”令。
以上15位地方军政首脑,得令后共调兵3万人左右,不得不夜以继日,火速赶往北京。
不过,这些精兵强将要赶至北京,起码得一个月时间,假如联军届时不如期撤退的话,难免连环恶战。
到底谁输谁赢,还真不一定。
从大爷亲自发出的这些调兵令来看,重心依然在僧王爷的军事决战上,就算打不过,就是输,也要把联军2万人围死、累死、撑死在帝都。
同时,咱们也可以看到,恭亲王的通州十日沟通,无论其出发点是停战还是什么,效果确实是起到了缓兵之计的作用。
在如此大规模增援的军事行动面前,就算恭亲王想真的和平,想释放老巴39人,也是孤掌难鸣,力单势薄,实际做不到的。
这方面不必各执一端,也不必纠缠外交辞令,军事是最真实的凭证和依据。
尽管英法联军前锋已抵朝阳门,僧王爷已连输五场,但这仗还是没打透,双方还得军事角力才能分出雌雄。
个人看大爷的这些调兵令,出发点和作战目的只有一个,绝不服输,也就是打死也不和。
要和,除非用计诈赢了对方,联军在没有老巴的情况下也撤退了!
其实,个人看,这些调兵令未必出自大爷的本愿,而是载垣、肃顺一伙把事情搞砸后变本加厉、毫不悔过的意思。
专家说,包括恭亲王在内都认为,联军越是讨要人质,越是马不停蹄、步步催逼,就越说明老巴真的是,联军总司令。
也就越说明,载垣抓老巴是对的,尽管没有老巴的联军已经连赢了两场大战。
只要无视,咱就可以是最正确的。
可惜,这不符合军事逻辑,说实话,僧王爷和胜保难道不清楚:自己能不能战胜对方?
他俩不过是职责所在,应付上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