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李国纶,对此颇为鄙夷,大声激昂道:“托庇异国,志士所羞,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就是不肯去,宁愿藏身蓬蒿,也不愿跨越国境半步。
从这点看,大司空甚至比天王还伟大——
天王养尊处优,只是拒绝了上门而来的大英特使额尔金,而大司空穷途末路,已败到了边境都不出。
但这在军事上,无疑也与天王同出一辙,为后世弟子们所借鉴摒弃。
他实际潜藏在,黑山门村,虽然已经病倒了,但仍在图谋再举。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不幸为敌侦知。
卑鄙下流的岑毓英,依然用悲污的重金买凶法,把不屈的英雄李国纶刺死在床上。
大理平南国,坚持了16年,李国纶腾越边防军,犹自奋战2年,到1874年6月才彻底失败。
因此,杜文秀滇西回军历史,共计18年,最后2年是由腾越守将、大司空李国纶续写的。
本来,东征的1867年,他要坚决从征,被杜文秀说服才留守边防。
有论赞李国纶,仁信智勇严,兼而有之,核其生平,实为确论。
玺纲大师说他,守腾越城5载,大小经百余战,退守乌索寨后,境愈穷,志愈盛。
最后潜伏草莽,不肯托庇异国,一息尚存,仍图再举,其忠贞亮节,足以彪炳青史。
死后,缅英军才开始北进,图谋云南。
杜文秀、柳映仓、李国纶三人,都战死了,但还得补充与三人有关的一件外事,以证烈士千秋名节,
就是所谓的,杜文秀派使刘道衡出使大英——
所谓的刘道衡使团,一行8人,即正使刘道衡称哈桑亲王、副使优素福、译员伊布拉木汗及5个随从,于1872年4月25日离开印度加尔各答赴伦敦。
次日26日,英印政府发文,先到了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阿吉尔公爵手里,他并不满意英缅、英印俩政府对刘道衡使团的判断。
使团最重要的文件,就是所谓杜文秀《上英皇表》,成文于辛未年十月,1871年11月13日以后,首尾如下——
“中华兵马大,臣杜文秀,谨表呈大英国皇上陛下,俯请圣安……
“遣发飞龙之师,愿效前驱,襄成逐鹿之志。
“大业告成,苍生攸赖,请受一廛而为氓,敢希三公以酬报!
“机不可失,时不再得,祈速睿裁,谨表以闻。”
可见,是向大英请求出兵、派员之事,但被大英回绝。
有讨论或互赠礼品之事,大英表示礼品意义各有不同,使团敬呈的礼品——4箱大理石,实在不能收。
刘道衡表示,大理石很笨重,难以带回,希望寄存英国,日后处理。
英方同意,将礼品4箱大理石,在不附带任何文台意义条件下,留交印度事务部所属博物馆保存。
刘道衡收到了大英正式复文,表示打算尽快返回,希望取道法国、土耳其返回。
使团的活动,至此告一段落,就等着英方安排回程了。
这是个,关系到杜文秀大节的热点问题,学派争论激烈,在下只为写小说,不能撇下如下2点:
1、刘道衡上书杜文秀的《上杜公书》,杜秀才只批示称赞了几句文彩,没有采纳他的献策,谋求平南国英缅专使的企图落了空。
2、此后刘道衡到了腾越乌索寨,找“义父”柳映苍继续主谋。
1871年9月,刘参加了柳映苍派赴缅甸的通商使团,谈判内容为:两地修建八莫到乌索的公路通商,团长为柳映苍的岳父马似龙,刘道衡团员。
谈判未果,马似龙于1872年1月26日离开八莫,返回了腾越乌索寨。
但团员刘道衡未返回,还组了个8人团,在仰光停留了约一个月,全改用阿拉伯文称谓,团长刘道衡称哈桑亲王,手中并无杜文秀的任何任命书及关防印信,英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杜文秀本人,16年中一直只当他的兵马大,数度拒绝称王,实在没想到手下却跑出了个亲王来,真是枉中了秀才呀!
好吧,云南回军就写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