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名联
有些名胜古迹,其实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古迹”,未必真有其地,而是
后人根据文学名作附会而成的,例如“古桃花源”便是。晋代的陶渊明写
了一篇《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
聚居其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
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世的人就用“桃花源”来指避世隐居
的地方。这个“桃花源”本是陶渊明用来寄托理想的“乌托邦”,但因他
这篇文章传诵千古,使不知多少人心向往之,于是就弄出一个“实地”来
了。因为《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渔人是武陵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
为业”),武陵属湖广常德府,到了宋代,就把常德府一个原来叫做“沅
南县”(东汉时置)的地方改名“桃源县”。桃源县东南王十里有个桃花
林,后人营建的“桃花源”即在此地,入口处刻有一个“古桃花源”碑,
是什么时候刻的,就不可考了。
“桃花源”题联甚多,萧大猷联云:
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与外人言也;
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父问之。
萧大猷是湖南益阳人,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进士。这副对联抱着
将信将疑的态度,倒是颇能体会《桃花源记》的精神。桃花源中,别有天
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言虽如此,陶渊明毕竟还是“道”
出来了。桃花源的人是因“先世避秦时乱”而来的,他们在问了渔人“今
是何世”,而渔人也“一一为具言”之后,“所闻皆叹惋”。叹惋者何,
悲外人屡遭世乱也。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因而赋《归去来辞》,
他是为了不满当时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虚伪而决心去职归隐的。“不足为外
人道”,其实也正是他的“夫子自道”哩。萧大猷一联,上比的“难与外
人道也”,用的就是《桃花源记》的句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避乱”
的需要可说是无代无之,下比作者之问:“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源头